English

期刊杂志

    期刊杂志

    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杂志 -> 正文

    《国际汉语学报》2017年第1辑卷首语

    时间:2017-07-02 作者: 点击:

    卷首语(2017年第一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吸引了世界的眼光,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掌握汉语就意味着跟上了时代,拥有了未来。来自异域的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想从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中寻找答案,而汉语正是他们获取这些答案的重要工具。可见,当今世界出现汉语热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这就需要学界共同攻关,合作开展研究。

    本辑收录的24篇文章都通过了本刊特邀专家的匿名审查。这里只能挂一漏万,略介其中数文。

    关于“现代汉语”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关系的讨论至少持续了六十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或更早,直到今天都是被各位专家学者所关注和讨论的语言学现象。澳门大学张韵的《论“现代汉语”的定义》一文提出“现代汉语”一词具有“多义性”:第一,“现代汉语”等同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语”不包括现代汉语方言;第二,“现代汉语”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上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狭义上等同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不包括现代汉语方言;第三,“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不等同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其实,问题远不止此定义的问题,关于现代汉语的标准问题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汉语走向国际的过程中,现代汉语在各个地区的多样性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日本的汉语学习历史也由来已久,其中江户时代的汉语学习和教学更是开启了日本汉语教育的新阶段,其中,冈岛冠山编纂的《唐话纂要》则是江户时代汉语教材的典范,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治初期。冈岛冠山在这本教材中对汉语二语教学单位的切分和编排是日本汉语教学史上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厦门大学黄莉萍、方环海对《唐话纂要》中汉语二语学单位“话”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提出该书中的“话”符合人类对语言的认知特点,其中 “话”的编排体现了认知模型与激活理论,“话”的字数体现了人脑的记忆容量,同时“话”也符合汉语的韵律和语感,正是因为韵律词的韵律特征容易被人们感知,所以负载在韵律词上的语义信息也容易一同被感知,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语言单位的韵律整体感会引起语义上的共鸣,所以轻重相倚且具有韵律美感的双音节词,在长期的使用中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汉语社团成员的一种语言直觉而后变成公众词感,最终双音节这个最小的语言结构就被当做最有效的构词形式留存下来,这也就是冈岛冠山把汉语中最小的话语单位确定为“二字话”的重要原因。另外,冈岛冠山的“话”还以“话题功能”为导向的,对同一个话题进行了难易区分,而且还进行了话题的重复,不断加深了学习者对相关内容的记忆。对我们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汉语二语教学单位至少应当符合这样五个标准:一是符合汉语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二是符合汉语的韵律和语感、三是应该以话题功能为导向、四是应该以最小语义单位为导向、五是应当具有一定的复现率。可以说,《唐话纂要》是日本江户时代汉语教育家冈岛冠山在汉语教学实践方面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冈岛冠山对于汉语和汉语教学特点的认识,以培养汉语学习者熟练使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和阅读为目的,冈岛冠山从真实的生活实际中选取了大量的口语素材,在结合汉语学习者的认知的基础上切分出了“话”这样一种“符合语感、语义完备、符合汉语学习者的认知且具有独立交际能力”的汉语二语教学单位,《唐话纂要》中对于汉语二语教学单位“话”的内容选择以及切分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此看来,来自汉学视域的许多基础性研究仍然没有开展.

    就某一类词或微观词义系统,细致而全面地考察其释义情况,是客观、准确地研究《现汉》释义体系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华南师范大学方清明的《汉语抽象名词词典释义的计量研究》一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2497条抽象名词义项为考察对象,经过语料库量化分析发现,词典采用“限制修饰语+中心语”释义、近义词释义、综合释义、语素释义、比喻释义等多种灵活的释义方式。与此同时注重使用括注、“指”类以及“比喻”类等多种释义提示词,以利于释义的准确、周延。建议改进之处:部分相关义项的收录与否需要斟酌;少数词条的释义需要完善(包括主释词和限制修饰语等方面);少数词条的逻辑层次过于繁复,不利于理解;少数近义词释义有欠精准;少数循环释义有待调整;兼类带来的少数抽象名词义项设立问题;少数词条的语义韵以及括注需要完善;少数相关义项之间的一致性需要调整。应该说,基于语料库的方法研究某类词的释义问题,是词典释义研究的一个较新趋势。语料库方法在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规模与检索等方面具有相对穷尽性、可见性、可感性等特点,可以帮助人们考察相关义项的一致性,减少义项设立的随意性,发现突兀义项以及释义存在的问题,可以弥补仅靠人脑思考而造成的局限性,从而体现出语料库研究优势的一面。

    理论语言学的分析仍然是目前研究语言本体问题的主要形式。台湾大学的邱力璟《汉语轻动词允可之动删句》一文运用国际语言学主流的形式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了汉语的所谓“轻动词允可之动词删略句”。在汉语这个轻动词(Lin 2001; Tsai 2007)发达的语言中,轻动词悬挂的动删句(VP Ellipsis)指的是复合谓语句里,动词组(VP)发生删略後,遗留了轻动词(light verb)在比较上层的投射。因此当下层词组发生音韵删略律時,上部动词性成份遗留在删略后的表面。这一类语料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们反应了删略的范域大小,同时也可以反应删略(ellipsis)理论的部份面貌。文章发现,汉语有两类动词组删略句。一种为“动词允可动删句”,另一种则是“轻动词允可的动删句”。这两种句式都是动词性成份向上提升到高层功能词组中心语位置,然后再发生动词组音韵删略的结果。因此文章主张,汉语动删句应当是音韵部门(PF)所处理,所删略的最大投射应当是动词组(VP)。这种类似于波斯语、爱尔兰语、希伯来语,和葡萄牙语等文献(Toosarvandani 2009;McCloskey 1991;Goldberg 2005 等)所发现的“轻动词允可类动删句”现象,有助于理解语言类型和删略现象的互动。文章检视了动词组周遭的删略,试图想要解释动词组的删略为音韵部门的现象,而不是单单语意部门或句法部门所可以衍生的。

    口述史料是研究口述史的主要材料,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通过访问见证人或者当事人,让学者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之后作为日后学术分析,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语言学口述史料对今后汉语语言学史的写作极其重要,但是学界做得一直比较少,目前主要是张宜教授的《历史的旁白: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口述访谈实录》呈现了26位受访的中国语言学家的口述访谈,填补了语言学史上某些重大事件中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观察并研究中国现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史,汇集曾经为中国现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从而可以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印证了文献资料的可靠性,再现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史。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施今语对国内外知名的汉语语言学家访谈,以丰富学界汉语语言学的口述史研究。

    利用信息化手段变革教学模式一直是对外汉语界备受关注的话题,翻转课堂教学则是信息化手段带给对外汉语的重要教学模式变革思路之一。手机微信无疑是当下重要的信息化工具,具有为对外汉语翻转课堂教学提供课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营造交际环境、提供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对翻转课堂本质和微信功能的认识,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南通大学缪红燕、刘相臣的文章尝试建构了基于微信的对外汉语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文章提出,首先在课前的知识传递模块中,教师将学习材料、学习任务以文字、多媒体课件或微视频等方式在手机微信上发布,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给出适当的学习建议,而后学习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自主完成。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初期的引导阶段,教师利用微信交流平台可以快速检测学习者课前学习状况,鼓励表扬完成目标的学习者、督促学习状态不佳者或对学习困难者给予个性化指导,这不仅能保证翻转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而且,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厦门大学郑通涛教授在多次学术会议等场合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国际汉语教育是一个具有明显交叉性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明确的学科基础。应该说,本期的许多文章都具有跨学科的背景,多有创获,也许这样的研究正是国际汉语教育的跨学科性质的体现,我们也期待这样的研究成果能够不断出现。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