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学报》2015年第2辑
卷首语
本辑收录的是通过了本刊双向匿名审查的25篇文章,主要是各个多学科视角下的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本体研究以及基于汉语语料的教学实证研究、立体化教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刊登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的《人际修辞调查》译文、英国Paul Baker教授的《性/别化的文本:语言、性别与性》系列专题导读以及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的中国文学与翻译的演讲稿。
在二语词汇习得中,一语语义迁移的普遍性和持久性决定了词语混淆因一语而异,张博教授的《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语别化”的理据与特征》选择《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系列),概括了该词典的语别化特征,包括基于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词语混淆现象的调查研究确定辨析对象、针对特异性易混淆词的误用倾向进行辨析、基于汉外词汇对比揭示母语影响、共通性易混淆词辨析、关注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混用特征、词语辨析语言及说明性语言一律使用汉外双语等,最后讨论“语别化”与教学资源类型的相关性及实现途径,论文放弃了通行的泛语别化观点,而致力于实现语别化转向,有学术前瞻性。步延新、孙红娟的《美国华裔非华裔汉语学习者词汇使用情况对比分析》则从言语输出的角度对美国某大学高年级的华裔与非华裔学生作文的词汇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程照军《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初级汉语口语教材编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在沪高校的部分初级汉语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发现留学生在汉语口语学方面的独特需求。
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是对外汉语教学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徐晶凝、王芳、雷文芳《初级汉语教材多项定语的呈现研究——兼谈教材科学性的定量判断》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树库(BDTB)中所抽取出的327 条并列关系多项定语和5050 条递加关系多项定语作为考察依据,对现代汉语语料中的多项定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观察描写,归纳出多项定语优势序列,并以此研究结果作为依据,对《博雅汉语》初中级教材中多项定语的呈现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博雅汉语》初中级教材多项定语的编排与现代汉语语料存在一些不相符合之处。蔡乔育《计算机辅助华语听力教学策略运用之实验研究》针对一班六名法籍和七名日籍初级华语的华裔学习者进行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证明采取听前、听中和听后三阶段的计算机辅助华语听力教学策略有助于本班学生的华语听力。刘弘、陈云《任务型汉语口语教材中任务类型考察》以两套任务型口语教材为研究对象,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其中任务活动的类别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对外汉语任务型口语教材中的任务种类分布并不均衡。母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沈玲《母语能力培养与《大学语文》的立体化教学》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的四步教学法,即:脚踏实地之“写”、有声有色之“听”、声情并茂之“说”、精简咸宜之“读”,是探讨母语能力培养之路的初步尝试。
编码度本来是为证明语言相对论而概括不同语言词汇差异的术语,解海江、章黎平《编码度——跨语言词义对比研究的理论模式》在语言结构和系统观基础上,吸收认知语言学的成果,建立词语编码模型,说明不同语言编码度差异的成因。在对比研究方面,郭伏良、Herbert Mushangwe《汉语——修纳语动词对比研究》对汉语和修纳语动词进行了对比,并从修纳语结构和汉语构词法角度进行比较。阮氏金香、杨金华《汉越“口、嘴”成语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从隐喻认知机制入手对313条汉语成语、92条越语成语进行对比分析。LUU HON VU《汉语介词“在”与其越南语对应介词的异同》分析了汉语介词“在”和越南语介词“ở”、“tại”、“vào”的异同,探讨它们在介词结构位置、语法意义、语体色彩等三个方面的特点、
语义学中的量化问题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李思旭《三种特殊全称量化结构的类型学研究》尝试结合当代语言类型学,对量化补语、动词前缀、动词重叠这三种与动词有关的特殊全称量化编码方式作了跨语言考察和分析。在汉语特殊句式的研究方面,孙文统《汉语动词复制句中的附加语控制研究》讨论了在汉语口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动词复制句”(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VCC)、王小穹《降级“让”字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提出“让”字致使句到降级“让”字致使结构,其述谓性减退、指称性增加的过程反映了语言结构与信息结构具有一致性。李文浩《论“一点”所参与的若干极性强调构式》分析了作为构件的“一点”与构式整体的互动关系,考察了构式/构件之间在使用频率上存在的一些不对称现象并作了相应的解释。
汉学无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组成,西方汉学的研究给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辑收录的黄建滨、周倬颖《瓦罗之《华语官话语法》编写原则与编写特点探究》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编写的角度,追古溯源,考察《华语官话语法》采用的编写方法,探讨其与后世提倡的教材编写原则的异同,以此挖掘出它对当下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所具有的价值。方环海、尹叶《美国汉学家卫三畏对汉字特征的认识和研究》选取《中国总论》、《拾级大成》、《汉英韵府》等经典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汉字方面进行汉语特征研究,并将其观点与欧洲的瓦罗、马若瑟等汉学家的观点作对比,以历史的眼光评判19世纪美国汉学中的汉语语言学研究成果,拓宽了当前汉语本体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思路。论文同时指出,早期的西方汉学家们基于各自的目的,将汉语知识按照欧洲语言的认知规律进行编辑整理,如着手编写有关汉语的著作,学习、教授汉语并尝试编写学习汉语书籍等,以便于欧洲人接受,其目的固然是为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传教士乡布道之用,但这些教材、论著、字典本身就体现了欧洲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既有利于西方人学习汉语,又增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论文提出“本土”与“他域”并重的研究视角,这对汉语研究与汉语传播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度与切入点。《急就篇》是1904年8月由日本善邻书院发行的日本汉语教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本汉语入门教材,寇振锋《日本汉语教材《急就篇》的编刊及影响》认为从流传时间、发行版本及其影响范围来看,该教材均已达到日本汉语教学史之最。因此,对日本汉语教学史的研究以及今后汉语教材的编写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副词的个案研究方面,杨德峰《也说“几乎”——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在大规模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几乎”只有一个语法意义,表示“非常接近”或“十分接近”,而没有“差点儿”的意思。文章发现 “几乎”多用于修饰动词短语,很少用于修饰形容词短语;它可以位于谓语前,也可以位于主语前,因此不是程度副词,而是语气副词。马玄思、郭曙纶《基于语料库的“接近”和“靠近”辨析》则检索了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北大CCL语料库后,发现同义词“接近”和“靠近”并不总是能够互换使用,能与两者共现的词语也不尽相同。主观量是语言的主观性在量范畴的具体体现,姜其文《负向凸显与主观减量标记“没”》提出主观减量标记“没”的添加与否在语义层面没有影响,而主要体现在语用层面和认知上,它表现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和态度,是一种言者主语标记。
吴剑《“红”范畴颜色词研究——以“临川四梦”唱词为例》通过研究认为:明代戏剧唱词中“红”范畴的原型成员是“红”,它具有最广的广义度和最高的显著度,明代戏剧唱词中颜色词的使用反映出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近几年来,言语社区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在言语社区的概念、内涵及外延、本质、构成要素、研究范式等问题上分歧很大,陈颖《言语社区理论模型与研究框架述评》对现有言语社区的各种理论重新进行梳理,尽可能消除现有诸多观点的对立与混乱,建构起一个具有概括性和解释力的理论研究框架。
收入本辑的论文,理论多元、视角多样,既反映了学界的前沿进展,也展示了国际汉语学界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