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学报》2015年第1辑
卷首语
新世纪以来,汉语国际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因应这样的形势,2004年来汉语国际推广上升为中国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截止目前,国外已经建成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1300多家。在这种形势下,提高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学术层次,提升汉语研究与文化传播的能力,如何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汉语国际传播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现国际汉语教师、教材及教学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每种语言学期刊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虽然每种语言学期刊都有各自的学术理想与研究旨趣,虽然我们对本刊的学术定位在目前的学科建设与期刊评价体系里注定会道路崎岖,但是我们坚信来自实践的应用需求注定是一个学科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国际汉语学报》自2010年创刊至今,刚好是5年,正是处于健康成长的童年期。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在创刊之初没有人为设立任何学术研究禁区,解除一切学术羁绊,能够放开手脚,在我们人为,一切基于科学导向与科学态度的研究都是本刊所欢迎的。在这5年里,《国际汉语学报》按照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多样化的要求,努力提高办刊质量,也得到了语言学界专家学者们的鼎力支持,从2011年起执行匿名审稿制度,本刊先后组建了以海外专家为主的高效得力的编委队伍,并加入了中国知网,同时也大量吸纳国外的专家学者进入匿名审稿专家库,从审查制度上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
本辑收录的26篇文章都通过了本刊特邀专家的匿名审查。其中Marilyn Guerrera、郑通涛的《认知技能和汉语教学——以美国教学为例》特别强化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的认知视角,文章从认知技能和汉语教学对比分析的角度设计,分别对美国高中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配合美国ACTFL的5Cs标准,提出国别化教学理论策略、应用和评估策略,从而有效修正学生的错误,培养学习者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
香港城市大学的鄢秀、王红华在其《情感因素与中文学习》一文中调查了情感因素在外国留学生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该文主要研究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外语焦虑、自信心、学习动机、以及中文能力(自我评定的和真实的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中文学习动机的构成因素,三是外語焦虑的构成因素,四是预测学生中文学习成绩的因素,结果表明,中文口语自信心与学习动机以及中文能力呈正相关,与焦虑呈负相关。杨永忠教授的《俚语的生成理据》则通过对俚语的分析、研究,窥视使用者的思想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再绘其心理轨迹,从而立体地、全面地把握社会历史的脉络。
方言比较研究中,演化与接触、系统与特征都是具有学术指导意义的大课题,李如龙教授在《演化与接触,系统与特征——再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微观考察中应该多一些宏观的思考,在具体的比较中尽可能找到一些理论的头绪,在罗列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能够做出解释,从中提炼出切合汉语实际的演化发展的规律和接触变异的规律。来自日本大阪府立大学的张麟声教授,在其《再谈对比语言学的学术划界问题》中通过梳理学术界对对比语言学的目的的不够准确的认识,指出对两种以上语言进行对比的方法是多种语言学以及多种与语言学相关学科平都可以具有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不能认为使用了对比的方法的学问都是对比语言学的主张。
国际汉学研究近期获得学界的较多关注,厦门大学陈明娥博士《从词汇角度看清末域外北京官话教材的语言特点》一文在调查一些域内外官话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这些官话教材的词汇特点:一是出现了大量的北京口语词汇,但其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分散性,二是反映了以北方方言为主的大官话基础,三是域外官话教材内部呈现比较明显的个性差异和国别化特征,可以说,清代以来域外北京官话文献的出现,弥补了我们现有文献资料不足的缺憾,拓展了近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空间。日本OKUMURA Kayoko的《朝鲜问答记录包含的汉语资料价值——海难史料《备边司腾录》“问”部分的语言》则把朝鲜王朝的海难史料备边司腾录看做语言资料,探讨它包含的语言资料价值。
在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中,语法研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任海波教授在其《现代汉语“一会(儿)”与“一下”的对比分析》中分析“一会(儿)”和“一下”的功能,认为都有表示“时量短暂”的语义功能,其中“一会(儿)”主要表达“较短时段”,而“一下”则通过其“最低频次”义派生出了“最小时量”意义。这种语义功能上的共性和差异决定两者在具体用法上的联系和区别。汉语本体研究是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来自浙江的税昌锡教授《汉语动词的事态结构》一文,分析了汉语的时体助词“了”“着”“过”,认为“了”“着”“过”在事件过程结构的相应表达式中具有事态标示功能,它们彼此分工,互为补充,共同描述事件展开的全过程,文章根据其内在的不同事态特征,以及跟“了”“着”“过”共现能力的差异分别为十种事态结构类型,非常细致。胡斌彬博士《现代汉语一价谓词性成语功能考察》则探讨了现代汉语一价谓词性成语构成的句法格式、论元语义,以及成语的功能跟结构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另外,王明月《汉英“哭”类动词的词义及词化模式比较分析》、王代连《“一下子”的语义、语用特点分析》、王瑜《试析“V不了+多久”构式》、徐文君《“N被N1把N2 VP”构式研究》、谢安安《汉语“了”和泰语“lɛ:w”的对比分析》、邢素丹《语气副词“最好”的词汇化与标记化》、叶 双《“在乎”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田家隆《程度副词“非常”、“异常”、“无比”、“万分”的衍生与发展——兼论其在现代汉语状补位置上的不对称性》、吴婷燕《从确信类评注副词到转折关系连词——以“固然”、“诚然”与“当然”为例》也都就汉语中的某一种语法结构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教材与教学一直是本刊关注的内容,也是涉及国际汉语的“三教”问题。浙江师范大学林源教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研究》提出古代汉语课程应强化语言通论,强调语言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适当介绍文献知识与常用工具书,删减文学文化通论,以突出其针对性与应用性。冯丽娟《对外汉语教学与课堂提问》则从课堂提问的目的出发,结合实例详细谈了课堂提问的类型、技巧和禁忌,以及教师应对学生回答做出怎样的反应等问题;黄雪梅《留学生汉字文化认同机制及教学模式阐释》则通过大众媒介将汉字的意义还原为日常生活内容,把各种文化因素转化成汉字的一部分,使学习者能在文化系统背景中对汉字进行文化类属、比较、区辨、定位,形成自身的汉字认知结构,进而在认知、情感、行为上获得文化认同;吴晓峰 赵文筠《“体裁-任务”法在商务汉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学习者需求的思考》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视角,就“体裁-任务”法在商务汉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本刊非常重视严格意义的研究综述与学术书评,马志刚教授的《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站在形式语法的视角对汉语被动句研究做了评述,基于句法层面的移位操作和语义层面的控制机制,生成句法学试图统一分析汉语中的长被动句和短被动句:动词后的宾语经历非论元移位嫁接在主句动词的补语IP上生成长被动句,动词后的空代词经历论元移位进入VP的标示语位置则生成短被动句,而两种空语类(空算子和空代词)与各自主语间的语义关联都是依助于某种控制机制(控制或述谓)。来自越南的LUU Hon Vu《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相关研究综述》则从趋向动词的性质、趋向动词的范围、趋向动词的句法功能、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趋向补语的对称和不对称、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谓词+趋向补语+宾语”中谓词的语义类、“谓词+趋向补语+宾语”中宾语的语义类研究八个角度,对趋向动词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述。Gunter Senft的《语用学诠释》在国际学界很有影响,张东平、方环海站在跨学科的视野,对该书的学术观点与研究贡献进行了述评。
收入本辑的论文,理论多元、视角多样,既反映了国际汉语学界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符合《国际汉语学报》的多元化办刊宗旨。
本刊自创刊以来获得海外学人的很高评价,在国内外语言学同仁之间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在这里,我们除了感谢还有感恩,为了语言研究的学术理想,为了学术质量,《国际汉语学报》会坚持探讨各地的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交流最新的汉语研究动态,挖掘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多元特征,展示汉语研究的成果,为汉语研究与国际汉语教学提供新的交流园地,以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唯有始终永不懈怠的努力才能不辜负语言学界对我们的厚爱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