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孔院动态 ->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 -> 正文

品元宵古韵,制传统灯笼 ——记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汉语角活动

时间:2025-04-22 作者: 点击:

当地时间2月22日,正值中国元宵佳节,新西兰惠灵顿地区节日氛围浓厚,孔院教师周志香,志愿者杨泽義、朱晓辰特别策划了"寻灯觅诗--品元宵古韵,制传统灯笼"为主题的汉语角活动,为中文学习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练习中文和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四重文化体验,带领当地中文学习爱好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视频互动:元宵知识快问快答,开启文化之旅

活动以一部China Daily出品的微纪录片《Festive China - Lantern Festival》拉开帷幕,随着盛大的“自贡灯会”,“哈尔滨灯节”的场景跃然屏幕,中文学习爱好者们围绕节日起源、民族习俗、节日意义等内容进行快问快答,现场气氛迅速活跃了起来。“汤圆和元宵的区别是什么?汤圆吃甜的还是咸的?这些问题也引得现场热烈讨论。

灯谜竞猜:趣味汉语,汉字谜阵中的东方哲思

在猜灯谜环节,大家踊跃思考,积极抢答,在趣味中加深了对中文的理解。当中文爱好者柯伦破解"人"字谜题时,他兴奋地边比划着肢体动作边说:“一撇一捺的相互支撑是‘人’字!”也有参与者在破解"田"字谜后感慨:“四四方方的结构既像农田,又像汉字本身的框架。”

诗词雅韵:朗读元宵古诗词,品味古人情怀

众人在品读元宵诗词中感受古人对元宵佳节的赞颂之情。“众里寻他千百度”,“香车宝盖隘通衢”,“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室里此起彼伏朗诵古诗词的声音,周志香结合欧阳修"人约黄昏后"的诗句,向中文学习爱好者们解释了古代元宵节为何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也解释了李清照词中“次第岂无风雨”的哲思。古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大家在诗境中漫游,激荡起千年吟诵里的情感共鸣。

创意手工:制作传统灯笼,点亮文化之光

最后,制作灯笼活动将气氛推向高潮,大家充分发挥创意,亲手DIY出精美的灯笼。有的在灯笼上勾勒出水墨梅花,有的用毛笔写下"福"字;有的摘抄喜欢的元宵诗词,光影在参与者惊喜的面庞上流转,仿佛重现了辛弃疾笔下"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本次活动不仅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了中文,还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维大孔院未来将延续“文化解码”理念,通过节气、茶会、书法等一月一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让更多知华爱华的当地友人感受中华文明的温度。

/杨泽義 /周志香 杨泽義 朱晓辰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