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联合国中文日暨国际中文日。为迎接这一重要节日的到来,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从3月下旬起陆续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与中文学习者共庆佳节。
当地时间3月28日,斯科茨中学(Scots College)中文班洋溢着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在中文教师Gerald Yang和志愿者黄玥霖的生动讲解下,班里的学生们对饺子的起源和象征意义有了直观深刻的了解。随后开展的“包饺子”实践中,学生们在黄老师的细心指导下纷纷展现出精彩创意,包出一个个风格各异,模样可爱的饺子。吃着自己亲手烹制的美味饺子,学生们兴奋不已,连连赞道:我爱饺子!我爱中文课!

斯科茨中学(Scots College)中文版的学生们品尝亲手制作的饺子
惠灵顿女子高中(Wellington Girls’College)在中文教师Liwei Wang和志愿者刘畅的带领下,于当地时间4月5日前往惠灵顿中国茶楼开展了一次“饮早茶“中文实践活动。走出教室的学生们迫不及待将课堂上所学的中文词句都用上,他们从看菜单,互相交流喜爱的茶点,再到询问菜品、点餐、付款,全程用不甚流利但自信满满的中文完成了一系列语言任务。饱餐一顿自己用中文下单的可口茶点,学生们感到十分自豪,成就感十足。

惠灵顿女子高中的学生们在中餐馆品味中式点心
教学点的学生们品味着中国美食热闹非凡,另一边,维大孔院的几名资深学员也借着中文日热情分享他们的中文学习之旅,慷慨贡献出自己的“中文学习法宝”,一道为联合国中文日暨国际中文日助兴。
文德毕业于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中文系,他与中文有着不解之缘。刚进入大学时,他对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规划,在周围人都纷纷选定专业后,不知该学什么的他便随意选择了中文。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优雅神秘的方块字和抑扬顿挫的发音越发着迷。大三时,为了切实提高自己的中文表达能力,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中国文化,他专门前往北京留学。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担任澳大利亚驻中国使馆签证官员,奥克兰对华商业公司顾问,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项目协调员等职务。

孔院学员文德畅谈中文学习心得
他说,对于来自英语背景的学习者而言,学中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可他发自心底认为学习这门语言十分值得,他从不后悔。中文让他认识了更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引领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拓宽了他的人生边界。而今,中文早已成为他人生中最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与科班出身的文德不同,周安楚的中文学习之路始于一次浪漫的邂逅。在新西兰结识了来自福建厦门的中国女友之后,他便随其前往中国并在厦门外国语学校担任英语外教。初到中国时,他感到自己的中文水平始终在初级阶段徘徊,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厦门的工作和生活,他专门到厦门大学语言班正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文。

孔院学员周安楚分享中文学习法宝
现在,周安楚在新西兰商业创新就业部任职。他深感中国市场对于新西兰之重要,学会中文就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机会。在学中文过程中,最令他头疼的是汉字,但他始终明确自己的目标:写一遍不够,就写一百遍,直到掌握为止。文化和语言不可分割,汉字里藏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学好中文,就必须拿下汉字。“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孔院学员柯瑞麒和周安楚的经历颇有些类似,他们与中文都有着浓厚的情感牵绊。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华裔女友的祖语和文化,柯瑞麒开始了他的中文学习之旅。在多次前往中国旅行后,他被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迷住了。他主动结交中国朋友,时常与他们畅谈中国和新西兰的异同,从美食,美景到美丽的人民,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这让他的中文学习之路充满乐趣。

孔院学员柯瑞麒介绍中文学习经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柯瑞麒来说,尽管周围很多人告诉他中文很难,但真正开始学习以后,就会发现这门语言魅力无穷,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玄乎。对于学习中文的师弟师妹们,他热心分享了自己的法宝: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微信或是语言应用软件来练习口语。只要你想学,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成立十二年来,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始终坚持中文教学的初心,坚持质量为本,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学习者服务的理念,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术,以质量和服务立足于新西兰中文教育事业。未来,维大孔院将继续发挥良好的平台作用和辐射效应,进一步推动新西兰中文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文/陈文倩,图/孟韬、刘畅,视频/孟韬、刘畅,审核/赵叶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