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方向,往往不是在苦思冥想中顿悟,而是在一次次真实的体验中逐渐清晰。回顾自己的职业探索历程,尹雨桐深感最重要的并非急于找到唯一答案,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创造机会去接触、去感受。
这份对职业的开放探索,其实早有伏笔。尹雨桐对公务员职业的兴趣,早在大学时期便已萌芽。进入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攻读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后,她获得了一次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教师的机会。那段海外教学经历,让她真切体会到文化传播的独特魅力,却也成为一次关键的“实践反馈”—— 尹雨桐逐渐意识到自己更向往的,是一份能扎根祖国、踏实服务社会的工作。


明确内心所向之后,尹雨桐便朝着目标坚定迈进。在校期间,她不仅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出色的综合表现斩获国家奖学金,更以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为硕士生涯画上圆满句号;与此同时,她将对“服务社会”的向往转化为具体行动,认真投入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备考中。
如今,尹雨桐已顺利通过北京市考,入职北京某基层检察院,正式开启了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职业新程。从中文教师到基层司法领域的服务者,她的职业路径看似转折,实则是“在实践中找方向”的必然结果 —— 每一段经历都是帮她看清内心、锚定目标的“坐标“,让她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面对毕业与考公双重压力,尹雨桐仅用三个月备考,重心放在笔试上,且清晰划分两阶段:前两个月“基础强化“,后一个月“冲刺刷题”。“基础强化期”,她主张沉心吃透知识点,强调不纠结单题耗时、关键是弄懂每个知识点,不盲目赶进度、重理解深度的态度,为冲刺打下坚实基础。进入 “冲刺刷卷期”,策略转向“全局把控”:她认为行测是时间与心理的博弈,考查的不仅是知识掌握,更是考试节奏统筹,“重点不是做完每题,而是把握整张试卷和时间分配”,还以数量关系为例建议“不擅长就取舍,把时间留给有把握的部分”;申论则需日常积累,行文要有清晰逻辑与事实素材支撑。面试方面,她认为核心是“自信流利、能说敢说”。原本内向的她,读研时主动突破舒适区:研二赴英开展汉语教学,研三任学院学生助理,在一次次挑战中磨练胆识与表达能力,还幽默表示“多‘社死’几次就好”,这些经历让她面对考官时能从容直视、流畅表达。谈及研究生备考绕不开的“论文与复习平衡”,她坦言虽研二完成实习,但论文拖得太靠后,给自己添了不少压力。因此她建议学弟学妹 “尽早筹备论文:研一借课堂找感兴趣选题,或主动问导师研究方向”,并特别提醒“公考周期长、不确定性大,若和论文高峰期重叠,压力会剧增”,提前减负才是为公考争取充足时间的明智之举。

Q&A:学姐的经验分享
1.对于正处于迷茫期、还在犹豫是否要考公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建议大家趁研一、研二多实践 —— 比如有意向考公却没下定决心的,可试试学生助理岗体验公务员日常,或做些公考真题,只有亲身体验才更清楚方向。
2.如果重来一次,您觉得在备考过程中有哪些可以避免的“坑”?
我觉得果断取舍很重要。比如在备考过程中,我花费了许多时间在行测的排列组合题型上,但最后还是没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如果重来一次,我可能会选择放弃它,把时间花在其他题型,比如申论的复习上
3.除了学习能力本身,您认为还有哪些软实力同样重要?
我觉得首先是抗压能力。无论是求学、出国、考公,你都会面临着失败的压力。你的心理素质一定要强大,能够抗住这种压力。第二个是信息搜集能力,你要具备获取你所选择职业的相关信息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公众号、社交平台等渠道来获取这些零碎信息。
4.学姐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的感受如何?是否符合当初对职业的预期呢?
我感觉从7月份工作到现在还比较符合我的预期,日常工作的任务也不会很重,同事们也都很好相处,整体压力都没有上学期间那么大。整体很符合当初的职业预期。
(文/崔金露 郑诗倩 孙明鑫 图/尹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