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孙维茁拎着行李登上飞往伦敦的航班,一场长达11个月的汉语教学志愿之旅正式启程。在异国的课堂上,她不仅传递着汉字与文化,更在这段旅程里收获了跨文化的理解、直面挑战的勇气,也悄悄完成了一场属于自己的成长蜕变——这些细碎又深刻的片段,最终都成了她人生里格外珍贵的印记。

孙维茁
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2024-2025年担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教学篇
01站在教室边缘
抵达伦敦博杭特沃辛中学后,孙维茁发现实际教学与设想有差距。作为英国公立初中GCSE中文课程的协助者,她要关注学生课堂状态、提供课后一对一辅导,还得参与课外文化活动策划,更像“教学伙伴”而非主导授课者。
起初,她像“局外人”,难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但随着课堂参与增多、熟悉教学内容,她逐渐找到节奏。为帮学习吃力的学生,她整理重点知识卡,主动询问需求。慢慢的,学生放下拘谨,愿主动交流。看到学生从怯于开口到敢于表达,她明白这份工作的价值——做学生成长的“陪跑者”。

02走向课堂中心
文化活动是她与学生拉近距离的“纽带”。她和学生一起练毛笔书法、包饺子做汤圆、学舞龙,春节还同台表演。在中文俱乐部,学生追问中国文化相关问题,她领悟到文化交流是双向奔赴,自己传递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从学生视角看到文化多元可能。
此外,孙维茁会和其他志愿者去孔子学院本部,参与文化活动支持和教师培训,筹备 2025 年英国南部中学 MEP 活动。虽与孔院老师见面少,但每次交流都有收获,孔院的支持也成了她应对挑战的 “底气”。
生活篇:
01 在陌生里安顿
初到英国,孙维茁独自带着大量行李站在陌生火车站,满是茫然。好在遇到不少热心人,有人帮她固定行李箱拉杆,有人指引方向,还有老人帮她叫出租车确认路线,让她感受到异国温暖。
教学点附近的场景也成了她的“治愈角落”。中超能买到家乡食材,消解她的思乡之情;旁边的公园宁静宜人,天气好时,她常沿林荫道散步,原本对未知生活的忐忑,渐渐转为对未来的期待。
02 在独处中成长
这一年,孙维茁最大的生活突破是学会做饭。出国前她对厨房一窍不通,到英国后,为吃得顺口,跟着美食视频摸索,如今能做出多种家常菜,还被称为“小厨娘”。她感慨,这不仅是学会技能,也让自己更独立,有了应对生活的底气。
但生活难免也会有波折。在小镇,她曾因文化差异引发冲突,从愤怒委屈到自我怀疑,最终冷静释然,明白了无需为别人的偏见买单。此外,英国冬天黄昏总是来得很早,时差让她常感孤独,但她通过读书、写日记、运动消化负面情绪,学会在独处中成长。
思考篇:
01 以语言为桥,让所学落地生花
以语言为桥,让所学落地生花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孙维茁希望以语言为桥连接不同文化与人心。此次英国之行,是她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的机会。起初她对工作充满憧憬,真正接触后才发现现实复杂又鲜活,学生对中文态度不同,教学方法需灵活调整,而这些挑战让她得到诸多锻炼。这段经历让她读懂教学本质——根据学生需求调整节奏,用易懂方式搭建沟通桥梁;也领悟到真正的交流与尊重——尊重文化差异和学生个性,先学会 “倾听”。每一次与学生对话、自我调适和教学方法优化,都让她跳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11 个月的志愿旅程深刻而丰满,孙维茁认为这段经历会持续影响自己,未来仍想做 “文化的摆渡人”,向世界讲述更多中国故事。
02 感恩师长 初心不变
最后,孙维茁特别致谢:感谢孔子学院张姜知院长、郑英院长长久以来的支持与关怀,让她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感谢傅瑛老师、智蔷老师、彭涛老师在工作中的悉心指导,帮她解决了无数教学与生活中的难题;感谢博杭特沃辛中学中文部主管珊珊老师的信任与帮助,给予她大胆尝试的机会;感谢爱琳老师、邵帅老师在教学中的默契配合与鼓励,让课堂充满更多可能;也感谢静怡、雨田、杨坤的陪伴与关怀,那些一起分享美食、排解烦恼的日子,让这段旅程更显温暖难忘。

采访篇:
Q1:关于志愿者项目的考核及面试经验
关于志愿者项目的考核及面试流程当时一共有分为两轮面试:中方面试与外方面试。中方面试更注重语言本体知识与教学流程。外方面试更关注外语与临场应变能力。
Q2:如何与当地本土教师进行交流协作
本土教师也是一位中国老师,交流比较顺畅。我主要负责协助她的一系列教学工作和与其他老师共同协助开展中文部的文化活动,如Open evening、春节活动等。
Q3给即将奔赴海外的志愿者们的建议
可以把这段旅程看作一次双向的奔赴:我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倾听者和学习者。那些初来时的忐忑的未知,终会沉淀为心底从容的底气、眼里的光和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