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蝉鸣渐歇,李灵珊的硕士生涯亦步入尾声。怀揣对科研的赤诚之心,她凭借卓越的学术素养与执着的求知精神,成功叩开北京大学的校门,选择继续深造之路。李灵珊系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担任学院研究生会团总支组织部负责人,先后荣获厦门大学三好学生、中国银行奖学金及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坚守初心,笃行深造之路
硕士生涯行至尾声,李灵珊坚定选择学术深造之路,成功获准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她的经历印证了一个道理:站在人生选择的岔路口,唯有遵从内心指引、选对契合自身的方向,方能迈向更开阔的未来。
早在硕士阶段初期,她便在心中埋下了攻读博士的种子。在后续的学科探索与职业规划中,她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博士学位对个人长远发展的价值;尤其面对就业市场的现实压力,这一认知更让她坚定了决心 —— 通过攻读博士提升自我竞争力,进一步拓宽职业发展路径。此外,李灵珊坦言:“我天生适合潜心学术,能沉下心坐‘冷板凳’—— 在文献研读与学术写作的过程里,我总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让她最终笃定了攻读博士的道路。

(李灵珊在学术会议汇报展示)
确定攻读博士的目标后,李灵珊的首要之事便是广泛研读文献。她认为,系统阅读文献是明确方向的关键 —— 既能清晰把握各高校在特定研究领域的优势,也能判断不同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与自身兴趣契合,进而精准锁定目标院校与导师。
“我在朱宇老师的指导下主攻语料库方向,因此便顺着这个研究方向筛选、确定了自己的目标。” 李灵珊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说明。同时,她也给学弟学妹们提了建议:不妨勇于冲击更高层次的学府,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攻坚克难,独行亦向远方
自敲定读博目标后,李灵珊便为自己铺展了一份详尽规划。无论是深入研读文献,还是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在博士申请这条漫长又常伴孤独的路上,她始终稳步向前,靠的正是清晰的自我认知与一往无前的勇气。
作为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生,她用整整三年时间为博士申请蓄力:主动放弃外派机会,硕士二年级时全心投入学术会议参与与学术文章撰写,到了硕士三年级上学期,便早早着手博士申请的筹备。在她看来,制定研究计划是关键一步,建议多和导师沟通,获取专业指导;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同样很有价值,不仅能丰富个人简历、提升面试时的底气,更能帮自己判断是否真的适合走科研路。回顾这段历程,李灵珊感慨道:“博士申请就像一场长期战役,路上或许难有同行人,得做好独自前行的准备。”

(李灵珊参加学术会议)
聊到论文写作,李灵珊建议学弟学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使用习惯,选适合的工具与方法;同时也建议大家多参与学术会议,既能拓宽学术视野,也能提升科研能力。她自己也有定期追踪学术前沿的习惯:会把本领域的核心期刊收藏起来,定期浏览内容,既能及时捕捉研究热点,也能学习前沿研究方法。
全新启程,寄语后辈学人
如今,李灵珊已步入北京大学,正式开启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北大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包容态度,让她深感此前的每一步努力都意义非凡。面对科研道路上的重重挑战,李灵珊坦言:“保持自身科研节奏,不盲目跟从、不相互攀比,是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一理念塑造了她攻读博士的定力,指引她在学术研究之路上稳步前行。
对于“北大博士”这一身份,李灵珊并未过分强调其光环,而是将“博士”视为一种职业选择。她指出:“任何职业选择都与个人能力、性格特质、未来规划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她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明确自身向往的生活状态,综合考量各类因素,遵从内心做出契合自身的职业选择,并为之全力以赴。

(文/李灵珊 郑乐 徐玉玲 张轩齐 图/李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