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世间千变万变,唯有我那炎黄的丹心,中华的气节,不能变!祖国啊师长啊祖先,您给我的丹心给我的气节,伴着我从少年到今天漂泊流离几十年,竟化为爱恋,永恒的爱恋!不能变!永不变!”这首感慨万千、充满热忱的歌曲,是由我校海外教育学院57级院友、印尼华侨何灿濂先生填词作曲的。何灿濂先生拥有多重身份,亦商亦师,是音乐家,也是中国和印尼之间“牵线搭桥之人”。正如歌中所写,何先生的一生是“漂泊流离”伴之成长的,而这一生,“千变万变,赤子之心不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何先生于1935年11月5日出生在广东省开平市社边村。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的童年也尤为艰辛。家境贫寒的他体弱多病,常受人欺凌,吃糠咽菜的生活也难以为继,勉强支撑到小学三年级便不得不辍学了,十二、三岁便只身前往广州当学徒,靠手艺谋生。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打倒他,反而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也成为了他立志“出人头地”的动力。1950年底,他离乡下南洋,此后便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追梦之路。他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历经坎坷才成功创业,跻身印尼灯饰行业的前列。何先生的人生奋斗历程堪称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励志典范,也是体现中华民族昂扬斗志的人生赞歌。
(何灿濂先生伉俪在他们的灯饰店展厅留影)
求学厦大,坚持华教。顽强打拼事业的同时,身处异国的何先生深切地感到,母国的语言和文化是维系他与故土的精神纽带,对于同样身处异国的千万华族同胞来说,能保有一片感受母语文化的精神家园是多么珍贵。1957年,何先生报读厦门大学函授班,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同期唯一一位顺利毕业的学员。每每回忆起在厦大求学的这段历史,已近耄耋之年的何先生总是感慨地说:“这段经历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在报考厦大之时,只读过两三年书的他受过质疑,受过嘲讽,但他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为了实现理想排除万难,刻苦学习。当时的沟通交流不便,函授作品跨国邮寄,一次往返都要耗时月余,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努力,他坚持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顺利拿到了厦大的文凭。取得文凭可以从教之后,何先生真正将所学用于华语文化的传播,从亲为人师开始影响身边一个又一个华人子弟。先生立志要报效祖国、回报母校和师长,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去影响下一代,他确实做到了。作为老师的他,言传身教影响了一批学生,而他的学生们继续成为华文教育的传播者,坚守住特殊年代华文教育的阵地。
无私奉献,回馈社会。何灿濂先生一直致力于创造和谐、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他认为,评定一个人的价值,必须以他对国家、民族付出多少贡献,而不是从他在这世界上拥有多少财富来评定。贡献不在于大小、多少,而在于是否尽力,是否真诚。在事业成功之后,他积极回馈社会,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参加“广肇青龙慈善基金会”,筹资扩建小学,参与智障儿童慈善活动,并承担起中国和印尼之间文化、教育、经济交流的责任,坚持不懈地为祖国和中国的交流做贡献。在接受学生采访时,他反复强调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在他的努力下,厦门大学和哈山努丁大学合作成立了“郑和文化教育委员会”。他积极筹办汉语补习机构,先是在哈大开办了中文补习班,不仅亲自任教,还努力推进、促成了锡江哈大孔子学院的设立,在锡江地区设立了多个汉语培训机构,为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中印两国友谊做出了杰出贡献。
(“郑和文化教育委员会”成员、哈大校长、几位教授商讨文化合作后留影)
歌以咏志,乐以抒怀。何灿濂先生酷爱文学,也醉心音乐,他认为音乐是最适合抒发思想感情、扣动人心的一种方式。他把自己对祖国、中国、母亲、师长等的感情都写进了他的歌里。“母亲早就给了我万吨的母爱,万吨的母爱我背不起来还不起的血缘情债”,这是他感恩母爱的深情告白;“老师,您是我们的导航师……恩重如山”,这是他对师长的无限感恩。音乐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他翻译了很多印尼民歌和中国民歌,把这些歌曲教授给学生,并带入文艺交流活动。作为锡江“乡音合唱团”的总监和总指挥,他用小提琴和指挥棒把音乐和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值得一提的是,先生情牵奥运,谱曲歌颂北京申奥成功,创作的《神奇的春天》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音乐风云人物大辞典,成为唯一一部国外入选作品。以歌唱其心,何先生是一位有情怀的追梦者,更是一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家。
以赤诚心,念家国情。何灿濂先生的一生伴随苦难,也布满阳光,苦难来源于生活,阳光来源于先生自身。从学徒到灯饰行业翘楚,他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致富;从音乐教师到音乐家,他实现了艺术上的追求升华;从函授学子到华文教育工作者,他实现了文化上的传播传承。
他离开故土,远下南洋,却从未忘记中国,始终怀着一颗“中华赤子”之心,坚持传播中华文化,为促进中印两族的友好交往尽心竭力。观其一生,正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之写照。中华文化养育了他,同时也因为无数如他一样坚韧的传承者而更加璀璨绚丽!
(海外教育学院2019级研究生 田苗瑞编撰)
参阅资料:
1. 陈冬龙著,《牵牛花——苦难陪伴我成长》
2. 何灿濂,《献给母校的一封公开信(摘要)》,《海外华文教育》2001年第3期,74-77页
3. 吴姗姗,《来自印尼的奥运之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5-09 第11版
4.《赤子之心,不忘故土》,印度尼西亚哈山努丁大学孔子学院,2016.8.18
5. 宋文杰,《拳拳报国心,深深孔院情》,南昌大学,20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