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记海院院友、泰华文学创作者巴尔先生

时间:2020-05-25 作者: 点击: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记海院院友、泰华文学创作者巴尔先生

巴尔先生是泰国华文文学开拓者之一,原名颜壁。1915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潮阳县的贫苦农家,少年时便随父母移居泰国。30年代发表作品《禁区》后停笔,在70年代复出后的文学生涯中,古稀之年依然坚持创作,还前往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进行学习。在中泰两国出版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传记、报告文学、文学史等多种体裁的作品,代表作有《禁区》、《就医》等。

巴尔先生曾经多次访问中国,促进了泰中文学界的友好交流。在海外华文文学界,曾是颇有影响的老前辈。

(一)艰苦求学经

巴尔14岁随父母到泰国定居,成为作家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刚到泰国,他在曼谷读私塾,小学尚未毕业,就被父亲送进一家杂货店当小学徒。后来又回新民学校当一名庶务员,他爱好中国古典小说,一直做半工半读的苦学生。新民学校华文图书甚多,他如获至宝地读了鲁迅、茅盾、巴金、萧军、萧红等人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还有韬奋主编的《生活》杂志。17岁时,求学心切他又回到中国,上广东揭阳县第一中学读初中。只读了一个学期多,由于泰国政府正颁布移民新条例,他就中途辍学又返回泰国。20岁时,他用10个月时间上泰文夜校读完泰文初级课程,考得了泰国政府颁发的执教证,又回到新民学校和接办内地华文学校任教。

(二)文学创作史

在任教期间,即19371938年间,巴尔与友人航风、布达等20多人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思潮学社”,并出版了《热风》刊物,巴尔任主编。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泰国,所有华文学校被查封,他失业后,开始在泰国东北部一个市镇做生意,并进行业余文学创作。此时他写长篇小说《禁区》连载在曼谷《光明周刊》上,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以及銮披汶独裁政府为讨好日本而实行的排华政策以及在全国重要城市设置“禁区”禁止华人居住的卑劣行径。

在动乱中巴尔不得不停笔经商。70年代末复出后,已是古稀之年,他不仅创作热情高涨,还参加了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中文系的学习。80年代以后巴尔陆续出版了中篇小说《陋巷》、《就医》,短篇小说集《绘制钞票的人》、中篇小说《沸腾大地》、长篇小说《湄河之滨》和长篇系列报告文学第一部《华人浩劫》等。他居住在东北部一个县城,日常接触泰国平民百姓,作品也多反映他们的生活,被称为“乡土文学”作家,任过泰华写作人协会两届理事。

巴尔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对社会和现实的批判力量以及不言自明的社会责任感。中篇小说《陋巷》作为巴尔复出文坛后的第一部作品,依然保持了他投身文艺创作初期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后记中,作者明确谈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我选写《陋巷》这部小说,最大的感染力,是基于毒品泛滥泰国,泰国人民吸毒。”作者巧妙地截取一个社会横断面,以小见大,生动而深入地展现了泰华社会毒祸贻害下一代的现象,提出“救救青少年”的问题。《沸腾大地》一方面深刻地展现了泰国在銮披汶独裁政权统治下莲花村民众水深火热的生活,一方面真切地表达了对压迫下逐步觉醒并走向反抗的人民的赞扬和歌颂。《就医》作者通过“解剖”医院,表达了对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揭示了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客观社会因素:唯金钱的无限追逐。

从巴尔晚年退居泰国东北部小镇的一份生活时间表上看,他每周两天读函授学院的课程,两天搞创作,两天撰写《泰国华人作家风貌》。 巴尔在给文友的信中曾不只一次指出:“从来泰华文化人,都不能以写‘文’安家,如果抱有这种梦想的人,那只有去喝‘西北风’。”信中提到他自己坚持文艺创作的情况:“我利用晚间七时至十一时进行创作活动,因为只有这段时间才能思绪集中,才是我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在文学领域里最快乐最活跃最神圣的时刻”。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支持着桑榆之年的他呢,他很简洁地阐明:“我对文艺的兴趣,完全是基于正确理论中引据世界观而确定了我的人生观。我的文艺的志趣,并不是为了建立自己小王国的功名,而是基于人生观世界观而抱负着一种为大众,为揭发社会黑暗而工作,而去从事艰巨的文艺工作。”

巴尔的创作特色从他的笔名“巴尔”也可见端倪:这就是以巴金、高尔基为楷模。巴金的创作对他的影响表现在:以现实主义方法开始创作,表达严肃的主题与同情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以“为人生"、“爱人类”作为创作的思想基础。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曾引起巴尔的强烈共鸣,因此也吸收了高尔基的创作特点:积极追求生活的真理,从不向黑暗的恶势力屈服;在困难的环境中努力奋斗,表现出追求光明的毅力与信心

巴尔除了以自己的创作给泰华文学界增添光彩之外,他还热衷于向世界介绍泰华文学的总体概况,撰写了具有首创意义的《泰华文学小史》。

(三)爱华赤子情

前些年来,他为促进泰中两国文学的友好交流而奔走。19873月他来参加了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在这国际学术会议上他做了题为《泰华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的报告。

作者在小说《就医》中还流露出对故土——中国的强烈归属感,表现出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的情怀。这是通过小说中的老一辈人物喜伯训斥小流氓的情景来传达的,喜伯以正义凛然的态度,教训这位败祖辱宗的海外华侨流氓,他说:“你所作所为实在有辱中华民族的尊严!

1990lO,年近76岁的巴尔出版了新诗集《海峡情深》。他在《编后屑谈》中写道:“《海峡情深》这部诗集的出版,算是我为了祖国统一的大业作出了呼吁,希望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摒除政见尽量地朝着祖国统一的航行方向前进!

19874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介绍过作家巴尔。1987517日《福建侨乡报》以《让儿孙们知道中华民族精神》为题报道了巴尔的事迹。厦门大学派往美国学习的留学生看到报上登载的事迹,很高兴地写信回来说:“我对厦大有这样一位老校友感到光荣,我对海外函授学院有这样有成就的学员感到自豪。”

“为大众、为揭发社会黑暗而工作。”巴尔的一生身体力行实践了其文学乃至人生的宗旨。在他古稀之年依然坚持为文学创作和文学交流而奔走。“衰老并不阻挡我的前进。我一生虽几经挫折,但是在文学领域中耕耘几十年如一日,我还是阔步向前,永不退缩。”

整理及撰写 赵鹏沛

参阅资料:

  1. 庄钟庆等著,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04月第1版。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汕头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汕头文史 8 海外潮人史料专辑,,199007月第1,229

  3. 翁奕波,郑明标编著,近现代潮汕文学 海外篇 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2

  4. 潘亚暾著,海外华文文学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8月第1,243

  5. 潘亚暾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 文学大辞典,花城出版社,199810月第1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