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跨文化理解力,当地时间6月上旬,特拉华州立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携手阿波奎尼明克学区(Appoquinimink School District)坎特韦尔桥中学(Cantwell's Bridge Middle School),为六年级和七年级学生分别举办了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沉浸式中文教学内容,也为中美教师、学生和家长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六年级的端午庆祝活动分为两大主题模块。第一部分在沉浸式项目的社会学与科学课堂中展开。中心教师张玉鑫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端午文化,巧妙地将课堂中的“5W1H”(谁、什么、什么时候、哪里、为什么、怎么做)教学内容与端午节知识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小故事进行提问与回答,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帮助他们在真实文化语境中理解课堂知识点。学生们在课堂中灵感迸发,表达流畅,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创造力和语言掌握能力。课堂结束后,该校教师钱慧娟带领大家开展了端午节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在动手制作中,大家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进一步了解并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第二部分在沉浸式中文课堂中展开,张玉鑫和该校教师舒雪慧以“我记得的端午节”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创意海报制作。由于参与学生长期参与沉浸式中文项目,已经积累了扎实的中华文化认知基础。此次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记忆与所学,用画笔与语言“重现”他们心中的端午节。作品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充分展现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表达。

七年级的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活动伊始,中心教师杨露和该校教师冯树雄带领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源、传说人物屈原及节日习俗,如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等。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同学们用中文交流,深入了解端午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意义。

随后进入热闹的线上知识竞赛环节,学生们通过Blooket平台进行答题比拼,题目涵盖端午习俗、节日食品和相关词汇。激烈的积分争夺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不仅加深了对端午节的理解,也提高了中文应用能力。

在动手环节,学生们小组协作,用纸板和彩笔制作自己的迷你龙舟。他们发挥创意设计图案,每一艘龙舟都展现出节日趣味和个人风格。最后一个环节是“纸粽子DIY”,学生们用彩纸和线绳模拟包粽子的步骤,虽然粽子不能吃,但每一个“纸粽子”都承载着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情。

端午节根植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学习引导者,在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重要的今天,此类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特拉华州立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始终致力于打造“学中有文化、教中有世界”的教学生态,助力学区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跨文化理解力与语言综合能力。
(文/张玉鑫 杨露 图/钱慧娟 舒雪慧 冯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