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5日至26日,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在著名的Insole Court举办了一场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本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还迎来了来自保加利亚、荷兰等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
Insole Court位于威尔士首都卡迪夫的Llandaff区,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维多利亚时代庄园。它最早由富有的煤矿主家族Insole家族于19世纪修建,经过多次扩建,最终成为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这座历史悠久的庄园以其精美的建筑和广阔的花园闻名,如今已成为一处集历史、文化和休闲于一体的重要场所。Insole Court作为活动举办地,以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和绿草如茵的花园景致,为参与者提供了难得的体验。为了本次中华体验活动顺利开展,Insole Court其中一个房间布置成了一个浓缩的“中国文化空间”。
活动当日,剪纸、书法、毛笔字、姓名书签书写等多种传统文化体验环节有序进行,现场气氛热烈。这些活动不仅让参与者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剪纸环节尤为受到家庭的欢迎。孩子们对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甚至带有一定挑战性的体验,但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剪出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其中一位来自英国的父亲谈到他的孩子时,兴奋地说道:“我的孩子在家就非常喜欢剪纸,所以今天能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学习到更多关于剪纸的知识,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这是一件非常特别和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剪纸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手工艺活动,更是一次文化碰撞的契机。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还通过与老师和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孔子学院的教师们耐心地引导每一个孩子,不仅传授了剪纸的技巧,还讲解了剪纸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知识的启发。
对于外国参与者来说,书法是一种充满神秘感和艺术感的文化体验。毛笔的质地与现代的书写工具截然不同,柔韧的笔锋在纸上流畅地滑动,每一笔每一划都需要专注和技巧。这一过程中,许多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书法中“笔力”与“心力”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参与者不仅学习到了如何用毛笔写字,还深入理解了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深层内涵。通过体验这一古老的书写方式,他们得以近距离接触中国的历史和美学世界。几位来自保加利亚和荷兰的参与者表示,尽管语言和文化不同,但通过书法这种无声的艺术形式,他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此次活动中的另一亮点是中文姓名书签的书写环节。每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得到属于自己的中文名字。孔子学院的教师们为参与者根据他们的英文名字进行翻译,结合音译与字形的美感,为每个人选出最适合的中文名字,并将其写在书签上作为纪念。

本次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多的是一次多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活动结束后,许多参与者表示,他们不仅学到了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更通过这次活动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来自保加利亚的一对夫妇感叹到:“我们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中国的剪纸和书法,今天亲手体验这些活动,感觉非常奇妙。我们不仅学到了新技能,还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细腻与深厚。”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体验,正是孔子学院举办文化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平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了解,打破文化壁垒,建立起跨越国界的友谊。
(文/张苗 肖小月 图/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