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孔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孔院动态 -> 正文

不畏颠沛,不负此行——致那段勇往直前、激情燃烧的中文志愿者岁月

时间:2023-09-23 作者: 点击:

2022年3月,我推着沉重的行李箱,与亲人朋友挥手告别,历经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来到了英国。成为一名国际中文志愿者教师,前往其他国家进行中文教学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纵使彼时新冠疫情形势尚未明朗,我仍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我第一次全职工作。到达目的地——英格兰南部海边小镇沃辛的当晚,微凉的海风伴着绚烂的晚霞迎接我。我听着厚重的海浪声,兴奋得心脏与潮汐共鸣。

一.在学校的那些日子

我所驻扎的教学点是南安普顿大学孔子学院下设孔子课堂博航特沃辛中学。该教学点在学校全部年级开设中文课,有两名本土中文老师,一名孔院公派中文老师,一名中文志愿者老师(也就是我),还设有专门的中文教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孔院同事与沃辛老师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南安公派教师宫榕,南安核心教师傅瑛,南安中方院长郑若玲,沃辛中文主管奈珊珊,南安志愿者教师张枫茹

沃辛的中文教室

沃辛中学是一所iPad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iPad和多媒体设备完成教学和各种课堂活动。这种现代化教学体系下的老师们会熟练运用各种线上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学校的两位本土老师都是课堂经验丰富、教学技巧纯熟的资深中文教师。在辅助本土老师教学的过程中,我对英国的中文教学情况、科技辅助教学手段和各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了更深的认知。

每次听完本土老师的课我都收获满满,能写上一整页记录和经验总结,到离任的时候已积攒了厚厚一本

沃辛的校内文化活动极为丰富,中文开放夜、传统节庆、开放拓展学习......教学主管奈老师给了我充分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机会,提升了我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让人惊喜的是沃辛还有丰富的校外文化活动,我们有机会将学生带到唐人街或周边大学中文系,将文化活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带领他们吃中餐、唱KTV、听讲座、发掘路牌上的汉字......这些文化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了我开展教学和文化活动的思维,深化了我对中文教学的认知。

学校活动照片

除了中文部的活动,学校还有许多有特色的活动,比如学院日、运动会、慈善徒步等。参与这些活动让我更好地融入了学校的教师团队,也让我对英国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参与学校活动:水上运动,圣诞晚会,慈善徒步

在沃辛任教近一个学期之后,我开启了在第二个教学点——博航特霍舍姆的教学工作。霍舍姆中学是一个新教学点,我作为这里的第一个孔院派驻老师,协助本土教师开展了许多教学和文化活动上的尝试,也与本土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霍舍姆的本土老师们极富教学热情,做出了许多新颖且优秀的教学设计。每次到霍舍姆上课,我都会被本土老师激情洋溢的课堂表现打动。

南安孔院老师与霍舍姆老师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霍舍姆本土老师胡佳汝,南安核心教师傅瑛,南安中方院长郑若玲,南安志愿者教师张枫茹,霍舍姆本土老师Sarah

左二为霍舍姆中文部主管Clare

霍舍姆的中文教室

在博航特任教的日子充实且愉快,除了教学和文化活动,学校还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会,让我有机会与英国的本土优秀教师们交流学习。培训和交流的内容从中文课程的组织构建、课堂管理方法、优秀教学案例到宏观层面上如何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如何将语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短短的一年半,我切实地融入了一个真实的教育生态,收获了飞速成长。

回想刚到学校的时候,每天都拉着学校的老师问东问西。摸索的过程中当然也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学校的老师们始终温柔耐心地引导我。我也就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有任务就去尝试,犯错了就立正反思而后改正,自己就这么摸爬滚打、跌跌撞撞地成长起来了。

到校第二个月,我开始独立承担辅导课。在2022年年末,因为教学主管请假一个月,我临时替她顶一个月的班,接手了四个年级的课程。那一个月里,我每天在校备课上课,到家倒头就睡,临时增加的工作量让我晕头转向,但我居然奇迹般地将这些课程与任务都完成了!一天下课后,学生告诉我“Miss, I love your lesson!”,我突然意识到,我终于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在英中文教师了。

语言部门主管Tom向孔院发去邮件,肯定了我的工作

在学校的那些日子里,周围的老师们给了我许多帮助和鼓励。主管奈老师会耐心地解答我每一个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还经常带她做的美食给我打牙祭;地理老师Abs陪我度过在英国第一个生日,带我喝了在英国的第一杯啤酒;我开始代课时,学校的三位副校长轮流坐在教室后面陪同上课,告诉我“We want you feel you are supported”; 学校的圣诞party,英语部的老师怕我落单,热情地带我一起聚会......这些好意和温暖,帮助我度过了在英国工作生活的孤独和彷徨。


离任时,学校的老师们送来了鲜花与祝福

二.在孔院的那些日子

我工作的孔院是南安普顿大学孔子学院,虽然我驻扎在教学点,离孔院大本营有一个半小时车程,不过我依然有很多机会去往南安,参与孔院的工作。

与孔院老师合照,从左至右依次为我,孔院中方院长郑若玲,孔院外方院长郑英,孔院志愿者教师吕爻

我在孔院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撰写新闻稿和参与文化活动。通过为孔院撰写中英文新闻稿,我能随时了解孔院动向,也有机会向孔院的其他老师、孔院邀请的各位学术大咖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孔院中方院长郑若玲老师每次都会对我的中文稿件逐字逐句地修改、润色,孔院核心教师傅瑛老师则会对我的英文稿件提出修改建议,我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掌控能力也慢慢得以提升。离任前,我有幸采访到意大利马西尼教授,专访文章被孔子学院公众号作为头条收录,为我的南安孔院新闻报道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马西尼教授专访文章被《孔院故事会》栏目收录

此外,我还参与了许多孔院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孔院每年会举行许多文化活动,如孔院的春节活动和人文科学体验日活动,我参与的春节汉服走秀照片还有幸登上了南安本地的报纸。我的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力也在一次次的观摩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培养。

在不同文化活动现场的照片,我常常主动认领毛笔字教学的工作,小时候的练字童子功在这里发挥了一些作用

南安孔院作为学术型孔院,时常会举办学术活动。我在参与这些学术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德高望重的前辈,受教于各位前辈踏实严谨的学术态度,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后来,我有幸加入了南安孔院学术团队,在英方院长郑英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三场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发言,触摸到了学术研究的门槛。

作为志愿者参与欧汉会的组织工作

南安孔院学术团队在学术会议上合影

欧汉会和英汉会发表学术报告

南安孔院并不大,但是大家感情很好,像一家人一样一起旅游、吃饭、做游戏。每次去到南安普顿,中方院长郑若玲老师都会做一大桌菜迎接我们;春节的时候大家也像家人一样聚在一起看春晚、吃团圆饭。每隔一段时间,郑老师就会打电话给在教学点的老师们,关心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漂泊的孩子总是对家乡魂牵梦萦,而孔院给予了大家心灵寄托,让大家就算身在海外也有所归属,阖家团圆之时也有处可去,辗转反侧之时有人可诉。

与孔院同事相聚“年夜饭”的欢乐时光

三、在英国的那些日子

去往英国之前,尽管我默默地对未来的困难做了各种心理准备,但困难的来临总让人猝不及防。到达英国的第十天,我感染了新冠。当时国内的疫情形势尚很严峻,我怕父母担心,没有告诉他们自己感染新冠的消息,独自去了酒店开始隔离。虽然我的感染症状并不严重,但是孔院和厦大的老师们都十分关心我,并专门成立了群组向我传达问候以及各种应对新冠的经验;奈老师把她的小电锅借给了我煮火锅,酒店的中国姐姐还专门为我买来了火锅底料,让我每天都能摄入充分的营养,吃到美味的食物,保持愉快的心情。

终于结束了隔离生活,我也搬进了我在英国的家——一个有着粉色家具的温馨小间。房间不大,有一扇小小的百叶窗,每当夕阳西下,阳光会在房间投下美丽的影子。我喜欢在房间里摆上一束鲜花,为房间增加一些色彩。

我在英国的家,一个可爱的小房间

我的房东是一位性格耿直的爱尔兰女性,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刚刚搬进新家,我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她产生了一些摩擦。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她其实热心又善良。她喜欢烘焙,会给我分享她做的小蛋糕,我也会在她外出时帮忙照顾她的小狗——我们在朝夕相处中关系越来越和谐。人与人在相处中难免会起一些摩擦,但只要怀着真诚的态度与人交流,文化的鸿沟也可以被跨越。

生日那天,我还在补觉,房东带着她自己做的小蛋糕,一边唱生日歌一边敲响了我的房门

带房东的小狗出门晒太阳

英国纬度较高,四季日照时间差别很大:夏季有时候晚上九十点才天黑,冬季则三点多天色就开始变暗。沃辛到霍舍姆有两个小时左右的通勤时间,冬季又常常遭遇火车晚点或取消的情况,有时晚上七八点才能到家,天早已黑透。刚开始我对黑得这么早的天很不适应,特别是回家的路要途经一个没有路灯的大公园,行走在黑暗中总是让人心惊胆颤。

天黑得早的时候,下班路上的风景

我心态的转变发生在学校“中文开放日”的夜晚。那天因为学校的活动,我很晚才下班。我提心吊胆地横穿公园时不经意地往天上一瞥,映入眼帘的是让人目眩神迷的美丽星空。我记不清在城市生活的自己已经多久没看见这样明朗的繁星与银河了。那天我呆立在草地上很久,仰望星河流转,心中感慨万千。在黑暗中独行固然令人害怕,但若不是这一片孤寂的黑暗,我又如何能见到这样璀璨的星河?若是在黑暗中一直缩着脖颈埋头赶路,会错过多少别样的风景?从那天开始,我试着用乐观的心态拥抱英国冬天很早就来临的夜晚,才发现每天下班的路上都能看见不一样的美丽天空。

同样的下班路,不一样的风景

英国与中国的时差有七八个小时,这意味着我下班后国内已经进入深夜,所以每天下班后的时间都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以往的经历里,我从未真正意义上独居过,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难以适应这种孤独。好在我慢慢找到了与自我相处和对话的方法,在那些无人交谈的时光里,我养花、旅游、摄影、读书、钩针......自己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在房间里养花令人心情愉悦

还记得2022年的八月,因为大家都有各自的安排,我不得不一个人踏上为期半个月的旅程。此前我从未独自出游过。事实证明,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妙的旅程之一,我在去往苏格兰天空岛的旅游团里认识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探索了各式各样的青年旅社,拍摄了许多美丽的照片。最重要的是,我在这趟旅程中发现了自己独自绽放的生命力,我也从那时起开始真正拥抱一个人的生活。

爱上旅行,总在路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沃辛图书馆的活动室,被一群热情的英国阿姨们包围。她们耐心地向我介绍什么是钩针,怎么钩针,在哪里寻找教程,我渐渐变成了一个“钩针狂魔”。下班后的夜晚,我常常一边刷剧一边钩针,一钩就是四五个小时。我在家里钩、奶茶店里钩、火车上钩......每钩出一件作品,我都满怀自豪。圣诞节时,我制作了许多钩针小礼物送给同事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现生活不是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好的结果,但钩针是。每动一下就有一下的改变,每钩一针就能看到一针的成果,只要肯花下时间、付出精力,一件精美的作品就会徐徐诞生在自己手中。在那些孤独焦虑的日子里,我就这样被一根钩针、一团毛线治愈着。

圣诞节为老师们制作圣诞小礼物

人作为群体动物,独自生活难免会感到孤独,好在我还有许多朋友。这些朋友里有同事,有他乡故知,有机缘巧合认识的新朋友。我们在异乡使用着相同的语言,旅行摄影,听歌游戏,深夜交谈,互相宽慰,彼此支撑,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

那些可爱的朋友们

2023年春,我去湖区徒步。朗朗晴空突然乌云密布。那一天,我在暴雨里行进了五个小时,一路穿山越湖,终于在返程路上遇见了美丽的彩虹。在英国一年半的旅程恰如那天的经历,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我也不觉狼狈。我满怀憧憬与热忱,有些年少的莽撞和冒失,但也足够积极和勇敢,摔了跤就爬起来再行进,难过了就大哭一场后一边擦眼泪一边大步继续向前,一路上遇见了无数美丽的风景,自己也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模样,不虚此行。

一路走来,见过了许多彩虹

于我而言,这段人生旅程中最大的收获不是经验也不是见识,而是我成长为一个更加坚定自洽的自己:就像风需要依靠水来发现自己的形状,我在陌生的环境和困难的冲击下发现了自己拥有真诚积极的灵魂底色。我开始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拥抱自己,我相信自己能在选择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地走下去。人的生命是一条河流,这段经历赋予我的力量会成为我流淌在血液里的力量源泉,随我走过以后的每一个人生路口。



文图/张枫茹审校/郑若玲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