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东南亚中文教育的协同发展,构建区域性国际中文教育信息枢纽,促进与东南亚国家在语言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7月1日上午,由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承办的东南亚中文院系联络机制启动仪式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举行。来自东南亚10个国家的31位中文院系及华文学校负责人与厦门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线上线下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筹委会扩大会议:奠定基础,明确方向
启动仪式前,东南亚中文院系联络机制筹委会召开扩大会议选举产生首届领导机构,选举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陈志伟担任委员会主任,泰国皇太后大学汉学院院长陈昌旭担任轮值副主任,会议同步审议通过《联络机制章程》及徽标设计。

启动仪式:共襄盛举,开启新篇
启动仪式在百年厦大宣传视频中拉开帷幕,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陈志伟主持会议。她指出,本次活动群贤毕至,众志成城,将为东南亚中文教育搭建全新的交流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中文教育在东南亚的可持续发展。

厦门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钟威,福建省国际中文教育暨来闽留学教育联盟秘书长、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朱峰,厦门大学社会科学副处长唐瑭等出席启动仪式。
钟威代表承办单位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回溯世纪情缘“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厦门大学自校主陈嘉庚先生南洋拓荒华教伊始,始终是东南亚中文教育的坚定同行者。”他指出,当前东南亚中文学习者突破2000万,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合作背景下,联络机制的成立对搭建学术协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深化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为联络机制提供学术智库支撑,畅通师生进修研学通道,建设数字平台推动教育数智化转型。

朱峰对联络机制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感谢东南亚院校及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他介绍,福建省国际中文教育及来闽留学联盟以“沟通互联”理念为核心构建标准化联络体系,与新机制目标高度契合。他提出,未来将联合推动三大行动:整合资源支持跨校跨国协作,精准培养复合型人才;深化本土教材研发与教学实践;依托福建71%东南亚生源优势,加速中文教育本土化进程。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王瑞国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历程,肯定了华文及华文教育承载“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期待联络机制在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泰国皇太后大学汉学院院长陈昌旭通过视频祝贺联络机制成立,对厦门大学牵头组织本次活动表示感谢,并建议成立东南亚中文教育排名榜,以反映中文教育水平,促进资源共享和教学质量提升。

在全体联络机制成员的见证下,钟威、陈志伟、朱峰、王瑞国共同为“东南亚中文院系联络机制”揭牌,宣告这一区域性教育联络平台正式起航,翻开了东南亚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第一次工作会议:聚焦主题,共探发展
东南亚中文院系联络机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由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潘超青主持,各国专家围绕“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东南亚高校的责任和行动”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陈志伟做题为《聚星同辉:东南亚中文院系联络机制的使命与路径》发言,回顾了厦门大学国际合作交流传统,介绍了本机制“委员会”和“秘书处”两大组织架构,提出构建区域性中文教育信息枢纽、搭建跨文化教育对话平台、优化中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开展实质性交流工作四轮驱动实施路径。

印尼建国大学人文学院蔡丽萨院长倡导区域研究与数字人文学科融合创新,推动教学内容本土化适配东盟需求。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中文系吴燕英主任分享了泰国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实践,并针对本土化教材短缺等挑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老挝国立大学中文系宋少楠主任以旅游汉语专业为案例,探讨“中文+导游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阮廷贤主任呼吁建立跨国科研协作机制:强化学分互认与“2+2/3+1”联合培养,推动师资互通;共建多语种语料库,联合攻关课题、合著论文,联动学术活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文教研中心龚成教师分享新加坡在职华文教育机构“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模式,通过管理大学、社科大学等实践案例展示企业定制化培训成果。文莱中正中学沈仁祥校长倡议建立《东盟中文资源众筹计划》,构建“基础模板-本土化改编-轻量化APP”三级资源普惠体系,同步深化文化传播,获与会代表积极响应。

本次启动仪式和第一次工作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东南亚中文院系联络机制正式扬帆起航。这一机制将有力推动东南亚中文教育的协同发展,为深化中国-东南亚人文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人才支撑新动能,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文/周媛媛 图/苏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