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学院研学基地建设,3月23日,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中外师生一行赴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开展文化研学活动。来自埃及、尼日利亚、泰国、越南、意大利、白俄罗斯等八个国家的20余名国际学生参与其中。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体验,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长泰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素有“闽南文化之乡”的美誉。长泰文庙作为长泰县的文化地标,始建于宋代,历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千年历史。2006年,长泰文庙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师生一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长泰文庙。文庙内古木参天,建筑古朴典雅,处处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供奉着孔子像,殿内陈列着古代学子的祭器、礼器等文物,展现了古代科举文化的繁荣景象。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同学们对长泰文庙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后,师生一行前往龙人古琴文化村,体验古琴演奏、了解古琴制作。龙人古琴文化村位于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是中国古琴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龙人古琴文化村不仅致力于古琴的制作与传承,还积极开展古琴文化的推广与教育。

在古琴文化村,师生们在龙人书院了解了古琴的历史文化,悠扬的琴声仿佛穿越千年,七弦泠泠,大家沉醉于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中。随后,在古琴艺术家的带领下,同学们学习减字谱、练习指法,体验了古琴弹奏《登鹳雀楼》。最后,师生一行还参观了古琴制作工坊,了解了如何斫琴,即如何制作一张古琴。选材、设计、绘图、砍削、雕刻、上漆、调音等等,斫琴的过程极为复杂,需经过多道工序,每一张琴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从宋代文庙的晨钟暮鼓,到龙人古琴的弦动八方,长泰以千年文脉为基,铺就了一条贯通古今、连接世界的文化之路。来自喀麦隆的王尔德提到,他在文庙感受到了中国人对“万世师表”孔子的尊重,那儿的建筑也很漂亮,希望未来有机会去参观更多的中国传统建筑。来自尼日利亚的陈思雨、安宁一致认为,他们收获许多,更加了解了中国的祠庙文化。来自意大利的方蓝说:“在文庙,我了解了孔子和传统哲学。在龙人文化村,我尝试弹奏古琴。它的声音很安静,但很有力量,让我感受到了音乐中的感情。我还练习了中文,认识了新朋友。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更了解中国了!”

长泰文庙与龙人古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本次活动不仅让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中华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通过实地考察与体验,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也为他们未来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文/李小雨 李谨杉 陈玮 图/姚翌阳 丁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