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自1956年创建以来,秉承校主陈嘉庚先生“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的精神,始终坚持育人为先,爱生如子,在六十五载学院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教师,他们用毕生的奉献和爱心,践行人民教师的初心使命,用满腔热忱书写立德树人的动人篇章,为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专门人才,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中外民心相通的友谊之花。
值此建校百年和学院成立65周年之际,学院开设“学院荣光”系列专访,通过分享他们的故事,记录和追忆为学院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师们,同时也展现学子风采,传递师生榜样力量,激发在校学子珍惜韶华、为院增光的斗志,进一步凝聚师生爱校荣校的共识,为新时代学院新发展汇聚精神力量。
人物简介:林自和,男,1948年10月出生,1969年11月19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曾任外文学院政治辅导员、团委书记、党委书记,后调任至我院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21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林自和老师照片
梦从年轻始,志在担重任
1970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林自和老师通过“工农兵推荐”,作为工厂农村中的优秀青年被选拔推荐到厦门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就读。在三年读书期间,林老师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去工厂同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深入农村访贫问苦,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那时起,林自和老师便培养了与广大群众的深厚感情。三年的学习,林老师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更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巨大的提升。他说道:“那时候我们每天十二点睡,早晨五点钟起床。尽管非常辛苦,但是那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通过学习和锻炼提升自己,早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靠这样坚定的信念,林老师三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他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担当起党和国家对于青年人的重托。

2006年作为中国教育代表团成员参加会议
在党五十载,初心更坚定
林自和老师于1969年11月1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作为一名党龄52年的老党员,林老师在党务工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心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的厦门大学已经成为各学科实力雄厚的综合型大学,林自和老师从厦大的一名学生成长为老师,见证了厦门大学五十年的发展变化。他说:“今年正值两个一百年之际,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是我们厦门大学始终要坚持的精神。”
结合自身党务工作的经验,林老师对学院的青年党员们给予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他说,希望青年党员能做好表率作用,努力学习,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上的标杆。青年党员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知识,了解党的历史,培养对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责任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此外,学院的青年优秀党员们要把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自己不断奋斗的目标,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


林自和老师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万里天涯路,心系海院情
在海外教育学院工作的五年里,学院每年都会招收很多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所以学院经常去东南亚地区进行招生宣传,林自和老师也在其中。最让林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他去印度尼西亚遇到的老华侨。在印度尼西亚宣传招生时,有好多位年迈的华侨在孙子的搀扶下来到招生点,他们不会讲普通话,有的讲闽南语,有的说客家话,他们饱含深情地对林老师说:“我们老了,几十年都没有回过祖国,未来我的子孙一定要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参与到祖国的发展建设中去。”林自和老师深感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国人的血液中,这些老华侨的爱国之心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我们海外教育学院一直在做的也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事业,我们相信未来的华文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中文一定会走向世界。
提起海外教育学院的发展历程,林老师感慨颇深。1956年学院刚成立时,最开始使用函授方式教学,教材通过信件传递到海外学生手中,学生收到后自学并做完作业,之后再寄回给厦大老师批改,这种方式耗时长,效率低。林老师来到海外教育学院后,开始带领学院师生探究远程网络教学模式。老师们把在录影棚录好的课件上传到网站上,然后开放报名窗口,许多国家地区的留学生纷纷报名观看学习。远程网络教学克服了函授教学的弱点,大大提高了汉语课程教学的速度和效率。但是,当时的远程网络教学仅限于看教学视频,无法做到实时互动,教学视频的音质和清晰度也欠佳。面对这种难题,林老师说:“当时技术问题能解决的我们都尽全力去联系解决,学校各方面也很支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即使不太完美,但我们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现在看来我们的预测是对的。现在我们有腾讯会议、随会等很多的软件,充分实现了实时交互的网络教学。”林老师说到这里,欣慰地笑了起来。


2004年访问印度尼西亚时与雅加达华文学校师生合影
桃李满园圃,神州遍芬芳
林老师不仅是一位书记,也是一名老师。无论是在外文学院,还是海外教育学院,林老师和同学们之间都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师生情。林自和老师回忆到,在外文学院工作之初,班上有一位学生生患肾衰竭,林老师带领学生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展开募捐活动。那段时间,他们去中山路、南普陀寺没日没夜地奔波,他们在为生命努力,同时间赛跑。最终,林老师把募捐的二十余万元交给了这名学生,帮助他完成了手术。现在这名学生已成为天津某翻译公司的精英骨干。每年的教师节和敬老节,林老师都会收到世界各地学生的祝福和问候,每次林老师去外地出差,当地的学生们都闻风而至。林老师说:“教师是一个很光荣的职业,看着学生们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发挥自我价值,并且对母校和老师很有感情,我的人生价值就实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们对林老师有着如此深厚的情谊,正是因着他的责任心与大爱无疆的担当!


采访照片
万里天涯路,心系海院情。在采访的最后,林老师也对海外教育学院以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期许:首先,要进一步注重校友工作的开展。校友是学校声誉的重要来源,延续和传承着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其次,林老师希望在学院成立65周年之际,要结合学院丰富的海内外资源,打造并推出学院新的特色品牌,在目前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奋勇前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出一份贡献。他相信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再创辉煌!
图/林自和、肖靖阳、李颖静、黄旭东
文/肖靖阳、李颖静、黄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