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自1956年创建以来,秉承校主陈嘉庚先生“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的精神,始终坚持育人为先,爱生如子,在六十五载学院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教师,他们用毕生的奉献和爱心,践行人民教师的初心使命,用满腔热忱书写立德树人的动人篇章,为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专门人才,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中外民心相通的友谊之花。
值此建校百年和学院成立65周年之际,学院开设“学院荣光”系列专访,通过分享他们的故事,记录和追忆为学院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师们,同时也展现学子风采,传递师生榜样力量,激发在校学子珍惜韶华、为院增光的斗志,进一步凝聚师生爱校荣校的共识,为新时代学院新发展汇聚精神力量。
人物简介
卢伟(1956-2022.2),男,福建石狮人,1983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文学硕士,厦门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教育部、国家汉办、厦门大学的多项重要课题,参编《交际汉语教程》《乘风汉语学生用书》等对外汉语教材及其他专业著作,参与建设众多汉语教学与研究网络资源。任教期间负责主讲海外留学生、海外华文教师培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多门重要课程。曾任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第三研究室主任、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等。1996年获厦门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互联网和电脑技术并不够发达和普及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卢老师较早地接触到了电脑技术,并且对信息技术非常看好,在学院内积极普及电脑知识。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海外教育学院成为了最早使用多媒体设备的院系之一。后来卢老师开始建设相关的语料库检索平台,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是“二语星空语料库”,该数据库由卢老师亲自建立和管理,包括语料库、电子辞书、对外汉语教学、字词处理、其他资源等板块,为国内外从事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教师、研究者、学习者学习相关课程和从事学科研究提供帮助。“二语星空语料库”是学院的宝贵数据库,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它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学院的科研层次,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

图为卢伟老师参加2015年北美、大洋洲孔子学院联席会议
极目前瞻,砥砺深耕
韩臻老师这样回忆自己刚入职时卢伟老师的形象:“那时候的卢老师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是对外汉语界的一颗明星。”1999年12月,海院“网上华文学苑”项目开题,卢伟老师担任该项目的组长。此后,卢老师的研究又多了一个方向——现代远程教育,卢老师也成了“大陆学者中最早接触电脑技术的那一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来讲,想要熟练操作电脑并非易事。卢伟老师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潜心钻研,一步一步摸索对外汉语与计算机的“适配口”,一点一点将理论运用至实践。焚膏继晷终不负有心人,卢伟老师终于在一片黑暗中找到了那一点光,而随着逐渐深入的探索,卢伟老师发现那光竟是星光!——对计算机技术熟悉后,卢伟老师开始深入考虑:是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东西,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到想要的语料。有了想法,卢老师即刻行动。“语料库”在那个连计算机都很稀有的年代更是一个新型名词,也代表着一切又需要重新开始。又是多少个不眠夜,卢老师独立学习专业知识,自费进行语料收集,自主设计网站的每一个细节,在夜晚的天空布上点点繁星。终于,点点繁星汇成灿烂星河——2018年,卢老师的个人网站二语星空语料库诞生了。据李菡幽老师回忆,卢伟老师当时给学院的同事们都发了邮件,告诉大家网址。而当李老师询问是否可以分享给学生时,他立刻回复“可以分享给任何人”。这一笔宝贵的财富真如灿烂星河,为许多教师和学生照亮了夜。

图为卢伟老师参加中美网络语言教学项目专家组会
桃李芬芳,良师益友
几乎所有和卢伟老师相处过的老师和学生在提到他时,总是会用到“严谨”这个词,而“严谨”确实是卢老师治学的一贯作风。卢伟老师的严谨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处:标点的全角半角,英文文献的出处,要求通读所要参考的英文文献并标注出原文,以便查看翻译是否有误等等。卢伟老师对所谓“借鉴”零容忍。在当时卢老师给学生上课时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剑桥大学因为有同学有一句话雷同,被判为论文雷同。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一句话都不能有雷同。在知网的论文查重系统出来之前,卢老师对于学生作业有疑惑的地方都是进行人工查找与比对,以确认是否原创。而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卢伟老师总是竭尽所能为同学们提供帮助,有时甚至凌晨四五点还在回邮件。宋婧婧回忆那次卢伟老师还开玩笑说“听到窗外的鸡叫了”。戚颖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在泰国做志愿者,而卢老师在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做中方院长,尽管隔着十几个小时的时差,卢老师总是能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有好几次,卢老师都是在出差转机时给我回复的邮件”。将近5万字的毕业论文,卢老师前前后后指导修改了五遍。卢老师的严谨之风实在是刻在了骨子里,也对他的学生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卢老师不仅是严谨治学的老师,也是平和亲切的长辈。卢老师对待科研和教学严谨认真,而在课下,卢老师不仅关心学生们的学习,也关心学生在生活上、情感上遇到的问题,提醒学生要平衡好学习、情感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卢老师生日时,学生在课堂上给老师准备了礼物,卢老师只留下了学生们自己制作的贺卡,说这才是最珍贵的礼物,感动得像个孩子。学生宋婧婧回忆道:“在我结婚的时候,卢老师参加了我的婚礼,还准备了礼物。卢老师的女儿擅长摄影,因此老师让女儿做我们的摄影师,过后我们想要答谢但老师却说不需要。”卢伟老师对待学生亲切、平和,不会给学生很大压力,什么话题都可以和他聊。
作为同事,卢老师低调谦逊,工作勤恳。李菡幽老师回忆第一次见到卢伟老师时的场景:“二十多年前刚入职厦大时,还不认识卢伟老师。有一次学院开大会,当时的学院领导詹心丽院长在会上说:‘卢伟老师是咱们学院的宝贝,我只要出去开会,每个人都要提到卢老师,夸他的才气和为人。’当时的我既崇敬又好奇,目光在会场搜寻,想知道哪一位是卢老师。在别的老师的指点下,我才知道,那位带着眼镜、瘦瘦高高的老师就是卢老师,他坐在会场一角,安静、淡然。因此,斯文儒雅、谦逊低调,是卢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对待后辈,卢老师总是真诚无私的给予帮助,无论是在科研上,还是在工作上,遇到任何问题,只要向卢老师请教,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提供帮助。
心系海院,履践致远
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卢伟老师在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成绩斐然。自2012年以来,圣地亚哥的中文教育在学生数量、教师数量、中文学校数量和课程设置方面发展迅速。中文课程在当地的学校和圣地亚哥的其他学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卢老师从来不会主动地谈起这些成绩,他永远都低调、谦逊,我们只能从一些关于孔院的报道中体会到这些成绩背后的付出和辛苦。

图为卢老师在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
由于中美两国在教育教学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卢伟老师作为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需要协调和统筹的事情非常多。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孔子课堂众多,公派教师和志愿者的分布较为分散。这给孔子学院的师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及时了解各个教学点的教师和教学情况,卢老师要求公派教师和志愿者定期汇报工作,并把需要汇报的内容做成表格发给教师和志愿者,且有详细的范例,显著提高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效率。除了负责孔子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外,卢老师还承担了孔子学院的部分教学任务。卢伟老师在任期间,根据当地的教育教学制度和受众需求,开设符合大学和社区需要的汉语课程和文化活动等,大大地促进了当地中文教学的发展。在与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本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交往中,卢老师总是本着尊重赞赏、求同存异、及时沟通、互帮互助的原则,切实处理好各方关系,形成孔院工作的合力。
退休之后,卢伟老师一如既往地关心学院的建设与发展。2018年,卢伟老师向学院无偿捐赠1665册图书,内容涉及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化学、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教学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工作和学习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这批专业书籍,不仅凝聚着卢教授的收藏心血,同时也蕴含着他对学院的一份深厚感情。“他永远是那样一个谦谦君子,面对困难挺身而出,面对荣誉悄然隐退。”韩臻老师在纪念卢伟老师的文章中写道。

图为卢伟老师为学院捐赠图书
爱党敬业,初心如炬
卢伟老师是一位敬业、严谨、脚踏实地的教师和学者,不忘自己教书育人、深耕学术的初心;他也是一位视野开阔的文化传播者,不忘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栽培汉语之花的初心;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一生都贯彻着奉献精神和利他主义精神,不求回报。“二语星空语料库”是卢老师在无团队的背景下自费建设的,但建设成功后却不收取一丝一毫,对师生免费公开;卢老师十分爱书,他将书当成自己的宝贝,在外派期间,卢老师看到稀少却昂贵的英文原版书也会不惜重金将其买下,退休后得知学院需要,无私地将自己视若珍宝的藏书捐出,将自己的物质财富和知识财富与学院师生倾囊分享。
作为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卢老师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他一生中都致力于传播中国语言及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国内,培训海外师资和志愿者,提升他们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在国外,赴多国多城市培训汉语教师,在担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期间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中文教学的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汉语之花在海外绽放得更加灿烂。
卢老师为我们打造了一片浩瀚无穷的二语星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我们这一代应该向卢老师学习,继续探索未来那片更深更广的星空,不断前行。
文:巫晓瑕,李妍丽,吴柯颖
图: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