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自1956年创建以来,秉承校主陈嘉庚先生“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的精神,始终坚持育人为先,爱生如子,在六十五载学院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教师,他们用毕生的奉献和爱心,践行人民教师的初心使命,用满腔热忱书写立德树人的动人篇章,为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专门人才,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中外民心相通的友谊之花。
值此建校百年和学院成立65周年之际,学院开设“学院荣光”系列专访,通过分享他们的故事,记录和追忆为学院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师们,同时也展现学子风采,传递师生榜样力量,激发在校学子珍惜韶华、为院增光的斗志,进一步凝聚师生爱校荣校的共识,为新时代学院新发展汇聚精神力量。
人物简介:
萧丽娟,女,1934年9月1号出生于上海,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任厦门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主任,外事办公室主任。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进入厦门大学,1994年退休。2021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生逢乱世 不负韶华的好学青年
萧丽娟老师1934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大家庭中。姥姥早逝,弥留之际将萧老师托付给自己的大女儿,也就是萧老师的大姨。大姨的先生是高级官员,所以大姨家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法租界有着一栋花园洋房。大姨对萧老师视如己出,到了萧老师该读书的年纪时,将萧老师带回位于法租界的家中抚养。萧老师从小就读国际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五年级时学习法语,优秀的语言能力也为其之后从事外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萧老师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化环境中度过的。
知难而进、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
1949年1月,萧丽娟老师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党龄。那一年萧老师年仅15岁,刚刚从上海的国际学校毕业,毅然拒绝了大姨携她一同前往加拿大的邀请,以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事业中。当时的上海还是国民党统治区,尚未解放,萧老师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地下工作。之后,萧老师随大部队一起南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据萧老师回忆,当时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装备优劣悬殊,“国民党海陆空武装都很完备,都武装到牙齿了,我们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还有很多同志包括我都是赤手空拳和敌人进行斗争”。年仅15岁的萧老师能够毅然拒绝安逸的生活,投身革命事业,积极作战,是因为心中有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正是因为信仰坚定,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共产党人能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1949年-1951年期间,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福建省还有许多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他们化身土匪潜伏于福建。年轻的萧老师依旧积极响应号召冲在最前线,到组织需要她的地方去,打击当时的土匪,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作为土改队长,萧老师由组织批准可以使用左轮手枪。谈到这件事时,萧老师神采飞扬,眼中闪着光,这是她生命中记忆最深刻的几件事之一。她告诉我们,左轮手枪有七颗子弹,但是只有五颗可以用于作战,剩下两颗要用于在情况无法挽回时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免变成俘虏泄露党的机密。萧老师说,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害怕牺牲!
润物无声、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
1952年,王亚南校长在任期间,萧老师作为一名南下的共产党员干部进入厦门大学做政治辅导工作。之后,为了进一步地做好政治辅导工作,萧老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在人大萧老师学习了三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完成研究生学业后,继续回到厦门大学教书育人。1983年,萧老师开始担任厦门大学的国际教育中心主任。在担任国际教育中心主任期间,萧老师一边负责国际教育中心主任的行政工作,一边继续负责政治辅导工作,与此同时,萧老师还负责教一部分的留学生汉语,可谓是身兼数职。萧老师回忆说,当时国际教育中心办过短期的进修班,主要是教汉语900句,涉及简单的日常用语和情景对话,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是来自于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当时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分为九个等级,共有七、八个班。当时国际教育中心对学生的资质要求很高,需要汉语掌握得很好才可以进入本科学段读书。后来海外函授学院和国际教育中心合并,共同建立海外教育学院,迎来了我校海外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通过采访萧老师,我们得以了解老一辈党员是如何在艰苦年代砥砺奋斗,在炮火纷争中勇往直前,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来建设国家,开创事业。萧老师风风雨雨九十载,党哪里需要她,她就到哪里,凭着心中的坚定信仰走过了黑暗迎来了光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也应有信仰,把青春奋斗、实干担当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用贡献为青春赋能。
图文: 马小婉 杨巧波 杨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