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收获时节,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迎来了54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位新生,10号一早,坤銮楼一楼大厅内,身着黄色志愿服装,来自10个国家的18位中外志愿者就已经井然有序的分布在不同的迎新岗位上,分别为各国新生提供现场翻译、注册指引、档案收集和资料填写等服务。
在今年的迎新志愿者团队中,有三位特别的毕业生志愿者。
今年夏天刚从学院汉语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林君浩回来了,他是主动报名来迎新的。熟悉这位尼日利亚小伙子的老师们一点都不惊讶。这样的举动很符合君浩读书时的表现。他一直都是个热心肠,始终活跃在校园内外的各类公益志愿活动中。
君浩毕业后没有回国,他喜欢厦门这所城市,在认真充分了解厦门最新创业政策后,他申请到创业签证,在厦门成立了自己的出口贸易公司。由于创业签证的申请难度极高,他的申请过程一波三折。也正因如此,林君浩成为海外教育学院成立几十年来第一个拿到创业签证的留学生。虽说刚起步的公司规模不大,却已开展起不少出口项目。他说目前是主要出口中国制造的可充电产品,涵盖非洲西部、美国、西班牙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他希望明年可以把家乡的干果和木材进口到中国。
怀揣着对厦大,对海院的深厚感情,他做出了一个“甜蜜”的承诺,“只要我还在这里(厦门),每一年迎新我都会回来。”
和君浩一样,来自塔吉克斯坦的李小龙也是今年毕业,他留在公共事务学院继续攻读本科。小龙说他非常舍不得离开海院,在这里他有很多熟悉的老师和朋友,他从大家的身上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回来。他还回忆起初到海外教育学院报到的场景,其实心里非常紧张,也正是有志愿者们热情的帮助,他才顺利的完成报到。小龙在此次迎新中负责摄影,当他看到比较紧张的新生,他就会主动引导他们放松心情,展现自信的一面。
此次负责新生信息填写工作的中国志愿者倪晖鸿,是国际学院2014级中日合作项目的毕业生。尽管2016年他就完成了在厦大的学习,每一年的春季、秋季迎新,大家总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许多老师见到他再次回到校园内担任志愿者,总是不约而同的问道,“你又来了?”倪晖鸿期望通过迎新的方式,与海外的留学生交流接触,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几年的迎新积累,倪晖鸿得到的已比他期待的更多。
每一年的海外教育学院迎新,都是厦大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都为迎新工作增添了一抹亮色。来自不同国家、金头发,黑面孔,黄皮肤的中外志愿者们无论是毕业了,还是仍在读,都愿意回到海外教育学院尽一份心意。带着专业老师和管理团队给予他们的知识与爱,“爱厦大、爱海院”的信念早已深植于心,他们说着流利的普通话,以热情的笑脸,以友善的服务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新生,真的做到了身体力行,以点滴之力回馈母校的栽培。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厦大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教育成效,也看到了新时代中厦大中外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更向全社会展示了厦大国际化校园文明建设的成果。
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 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