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欢度中秋佳节,走进中华文化——海外教育学院《中华文化体验》系列课程正式开课

    时间:2018-09-28 作者: 点击:

    欢度中秋佳节,走进中华文化

    ——海外教育学院《中华文化体验》系列课程正式开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海外教育学院深刻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新学年伊始,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感受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学院党政班子的统筹协调和大力支持下,华文系教师陈端端、肖宁遥分别为海外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以中华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学院增设这门课程旨在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吸引世界各地更多的留学生来厦门大学学习,并创造国际化教育的办学氛围,丰富文化生活,加强翔安校区的文化建设。

    今年秋季学期,海外教育学院招收了来自58个国家的308名外国留学生,目前学院在读的外籍学生有622人,分别来自73个国家。乘着中秋佳节的浓厚氛围,9月26日下午,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来华留学生在坤銮楼B212多媒体教室聆听了第一个文化主题——《中秋文化》。院长陶涛教授也应邀来到课堂,共同参与教学互动。

    课上,陈端端教授用简单明了、诙谐幽默的语言导入了中秋的由来。并在文化内容分析上首先通过介绍赏明月、品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不同民族的中秋习俗,介绍了中秋节日里包含着的中国人特有的感恩情怀。最后,通过月饼实物的展示与品尝让留学生们亲身体验舌尖上的中秋。在故事讲解环节中,大家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解读嫦娥奔月。而后,老师带领大家朗读颂月诗并体会诗词中蕴含的中秋情节。神话故事和佳节诗词的载体都是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但是中华语言符号背后所承载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历史、中国故事和中国人物却能在此刻让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们共悟思乡情,一轮明月、一块月饼、一树桂花都蕴含着无穷的中秋文化韵味,“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就是汉语的魅力,就是中华文化的感染力,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的我们青年一代应该树立的“文化自信”。

    随后,师生移步学院咖啡厅共同体验闽南人的中秋博饼活动,每一桌都准备好了一份精致的“会饼”和骰子。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这种为饼而博的实践活动将课程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博饼现场骰子声、欢呼声、歌声笑声此起彼伏。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大家激动而又紧张地掷出每一把骰子,然后仔细核对骰子结果,学院许多老师也驻足观看,指导学生们博饼,各组接二连三地爆出惊呼声和鼓掌声。来自尼日利亚的学生唐玥礼还用手机把自己博来的好运——“对堂”拍照留念,她说:我非常爱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各组状元纷纷传来捷报,博饼体验活动就接近尾声了,状元获得者也大方地与老师同学们分食状元饼共享自己的好运。

    博饼体验过后,尼泊尔留学生任吉特还与几位留学生共同讨论南亚及东南亚各国的中秋节,虽然节日习俗有所不一样,但是庆祝节日的目的大多一致。孟子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就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厦大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我们面向世界开放,宣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拥抱世界优秀文化。近年来,海外教育学院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掌握专业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同时,更加深度理解汉语所附载的中华文化,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充满文化自信,展现精神魅力。

    (海外教育学院 潘红梅)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