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厦门大学,我一直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上世纪50年代,印尼的华校经历着蓬勃的发展。那时的华校都是华侨学校,用是中国的教科书,办学的目标之一是为祖国--中国培养人才。印尼华侨绝大部分都是爱国的,在新中国奋发图强的强烈感召下,华校发展得很快。由于政治的原因,印尼华校不能从中国聘请教师,一致印尼各地的华校都闹师资荒,不得不从华校高中毕业生寻找师资。最初,高中毕业生只教小学,后来连初中、高中也教了。那时华校的高中生,普遍都有这样的打算:毕业后,先留下,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教两三年书,然后回国升造,学成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1954年,我在巴中高中毕业,便跟六位同届的同学一起到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去教书。我们七位同学,只有一位教文史和代数,其他的都教数理化。我教的是初中数学。那时印尼各地的华校师资荒,最缺的就是数理化老师。一个高中毕业生教初中数理化,其水平如何,可想而知。如何提高师资水平,便成为华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6年,厦门大学设立了华侨函授部,公开对海外华侨招收学生,优先照顾教师。报纸一登这个消息,一位前辈同事张老师即对我说:“小郭,你应该去报考,不要老想着回国。现在不回国也能当大学生”。在前辈们的鼓励下,我报考了。入学考试由坤甸中华工会主席亲自监考。大约一两个月后,有一天,张老师拿着一个褐色包裹找我,一见到我就说:“大学生,恭喜你!”一面把包裹递给我。我一看,包裹上有“厦门大学华侨函授部”红色印刷字。我打开一看,里面是算术讲义和通知书,我被厦大录取了。我的高兴就不用再说了。
厦门大学,是第一个关心、扶助海外华校的中国的大学,是海外华校的及时雨。按学习计划,我应该在1959年学完。可惜,因当年印尼发生了经济上的排华事件,印尼实施所谓“十号法令”,华侨不许在县级以下城市居住,被迫迁移到县级城市投靠亲戚,中国不得不派船来接难侨回国。函授学习,为此暂停了几年。好在中印关系几年后又恢复正常,函授学习又恢复进行。
1962年,我终于拿到了厦门大学的毕业证书,是王亚南校长签的字。
1965年印尼发生“九卅”事件后,进入长达三十多年的反华时期,特别是文教领域。1966年4月6日,全印尼的华校被封闭,校舍被霸占,不少华校教师被逮捕,反共反华的印尼大学生和中学生组织KAMI和KAPI,经常突击检查华人住家,看到中文书籍就没收或捣毁,主人被刁难和勒索。我十多年来陆续续买来的书,凡属社会科学和红色经典的,因恐怖不得不悄悄地焚毁了,连高中毕业的文凭、历年的成绩单,也跟着付之一炬。可是,王亚南校长签字的厦大文凭,我仍然保留到今天。因为它蕴涵着我的艰辛和厦大的温情。
我要重说:厦门大学,是第一个关心、伸手帮助海外华校的中国的大学。(2006年7月8日在“福清酒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