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重大部署,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要求,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薪火文化先锋党支部(以下简称“薪火支部”)紧扣“党建引领文化传承”主线,精心策划开展海外实践经验分享、泉州文化研学、集美图书馆参访系列主题活动,将党性锤炼与文化传播实践深度融合,为支部建设注入活力,为学子成长搭建平台。
实践传薪:海外分享践行文化传播使命
10月15日,薪火支部联合我校“颉颃计划”海外社会实践队举办厦门大学“我把实践故事讲给你听”首期活动——“颉颃计划&瀚宇之花”海外实践经验分享会。这不仅是一场实践成果的经验交流,更是一堂源自一线、浸润初心的“思政课”。
分享会上,五位学子从跨文化适应的“观察者”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主动传播者”与“友好使者”。从新西兰的教学相长,到泰国的中医文化推广,再到新加坡的科技环保议题探索,他们的故事生动表明,国际中文教育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场域。薪火支部党支部书记、学院副院长潘超青教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海外实践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赞誉大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民间外交使者”的担当。学院党委书记许美霞在总结中指出,精彩的分享背后是每一位同学全方位汲取养分,努力成长的印记,“瀚宇之花”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和“颉颃计划”队员虽实践形式不同,但都在行走中增强了本领才干,既看了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她希望更多青年学子在“走出去”的实践中锤炼“胸怀天下”的格局与“融通中外”的能力,将个人成长轨迹融入国家发展蓝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古韵寻根:泉州研学厚植文化自信
10月19日,薪火支部组织党员赴“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开展实地研学,从历史的深度与文明的广度中探寻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打造一堂行走在历史长河中的“党建文化课”。
在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石雕的精工细琢、南音的婉转悠扬、木偶戏的生动传神,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活态传承的非遗魅力。大家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延续历史文脉的必然要求,更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战略需要。每一项非遗技艺背后,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是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依托。
在开元寺,大家触摸的不仅是千年石塔,更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兼容并包的文明气度,让学子们深刻感知了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这场“行走的党课”打破了理论学习的边界,让文化自信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全体参与者的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为未来投身国际中文教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知行合一:图书馆参访拓宽文化传承路径
10月24日,薪火支部联动学院行政党支部,赴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城馆区参观交流,第一时间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感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党建活动与文化传承注入科技活力。
师生党员依次参观了少儿分级阅读区、多功能报告厅、影音体验室等,深入了解新城馆区在智能化文献借阅、信息检索等方面提供的先进便民服务,切身感受到科技赋能如何为文化传播插上效率与创新的翅膀,为未来创新国际中文教学手段提供了重要启示。而在古籍文献馆亲手体验拓印技艺的环节,则是一次从“知”到“行”的升华。洒水叠纸、研墨上色、小心取纸,大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工艺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体验,更让同学们探索出“传统技艺+现代教学”的融合路径,为未来将非遗元素融入国际中文课堂、推动中华文化创新传播积累了实践经验。

活动期间,薪火支部党员参加了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师生座谈会。同志们聚焦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等重大部署展开研讨。大家表示,要以语言为媒、以文化为桥,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教学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国际中文力量。

从海外实践分享的“使命传递”,到泉州研学的“文化扎根”,再到集美图书馆参访的“沉浸体验”,薪火支部引导党员在文明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历史纵深中筑牢民族根魂、在科技创新中把握时代脉搏,为青年学子成长与支部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接下来,薪火支部将继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引导青年学子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投身于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伟大事业,在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文/白沚凡 孙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