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乡村振兴,徜徉红色征程。为深入感受脱贫攻坚成果,领会建党百年的历史跨越,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追溯红色记忆,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溯航”,前往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中楼乡大坪村开展了主题为“探访乡村振兴,体悟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由我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姜立恒带领,包括年级同学耿旭琛、章振东、何经武三位队员。
一、探访大坪村乡村振兴和建设
7月18日,实践队来到大坪村进行实地走访。大坪村是1996年到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挂钩帮扶的小康建设村。自1996年成为挂钩帮扶点以来,大坪村以党中央的相关精神和政策为引领,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曾被列入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015年还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走进大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整洁干净的宽广大路,该主路在十多年前还是泥泞一片,极难行走。根据与村民的交流和村中的资料了解到,1996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第一次来到大坪村慰问困难群众,同年即指示交通局拨款大坪村修建道路,村民热情高涨,不仅纷纷自发捐款,而且许多住户都主动拆除自家房屋以便修路,首条公路的修建彻底结束了大坪村祖祖辈辈于泥泞小路上行走的历史。这种精神也代代传承,激发着大坪村村民在全村发展的过程中不懈奋斗。在大坪村主路旁还记载着当时习近平总书记三进大坪村的扶贫故事以及2000年总书记给大坪村的回信,总书记在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三进大坪村,分别为道路建设、农业增产、文化生活等做出了重要指示,大力促进了大坪村的发展建设。

(大坪村口之一 ) (大坪村委 )

(大坪村主路 ) (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坪村的故事以及回信 )

(习近平总书记三进大坪村的故事) (“溯航”实践队 )
同时,实践队也发现村里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垃圾的影子无处可寻,生态环境十分良好。从村民口中得知,为保持环境,村里会定期对街道、活动中心等进行清理,致力于建设美丽和生态友好乡村,其中还包括定期的大扫除和志愿服务等。

在农业发展上,耕地是大坪村最为重要的依托资源,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修渠埋管、造林集田,实现了“方田、林网、通渠、路连”的农业发展格局,同时不断探索发展新兴高质量农业,种植无公害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投资“菜篮子”工程,又根据土壤因地制宜开展花生业,又开展隧道业,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集约化处理,成片耕种,节省成本,一系列举措极大促进了大坪村的经济发展,农业增收。据访问,大坪村人均年收入在1996年仅人均900元左右,至今已突破近17000元。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坪村不断致力于村民娱乐生活的改善,公园、民俗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陆续建成,丰富了村民日常的生活,提升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大坪村成片集约化耕地)

(图为队长姜立恒同学与大坪村村民采访交流)

(图为实践队耿旭琛同学与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曾华艳交流 )
大坪村的村居以红砖和花岗岩结合的石厝为主,特色显著,而在村居的墙上随处可以红色文化的体现,各色学习党史、乡村振兴的标语引人注目。此外其中一面以习近平总书记语录集载的标语墙也相当夺人眼球,充分显示了大坪村紧跟中央号召,不断探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以及切实贯彻党中央政策和精神的发展方向。

(村居墙上的标语等)

(习近平总书记语录墙展示)
除此之外,大坪村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中深入挖掘本村以及平潭的历史和红色文化底蕴。村中包括毕业于厦门大学的我国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融生故居的修缮和开展展览;2017年于革命烈士曾焕乾故居前落成烈士纪念石碑暨雕像,故居现已成为学生和党员干部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各级党组织开展党性教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阵地;2020年7月1日,建党99周年之际,平潭综合实验区主题党日馆也在大坪村正式开馆,红色文化教育优势不断凸显。一系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促进了大坪村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助力。


(实践队探访革命烈士曾焕乾故居)
二、追溯革命和发展脚步
7月19日,实践队来到了坐落于大坪村的平潭综合实验区主题党日馆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主题党日馆建设在大坪村,也是为了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期间所留下的宝贵精神和思想财富。自去年七一开馆以来,至今该馆已累计吸引了区内、周边地区和省直机关千余个党组织和单位,四万余人前来参访,成为大坪村以及整个综合实验区名副其实的红色教育基地,为该革命老村增添了又一份红色魅力。

进入党日馆序厅,迎面而来的严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在白墙中从左到右勾勒出平潭海洋捕捞、隧道挖掘等场景,一楼展厅以时间为主线,以海坛烽火、岚岛新天、平潭浪涌三个篇章,系统展示了从1921年至今,平潭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开放开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海坛烽火”中,展示了1921-1949年间平潭的革命历程,包括系列战争状况、六次光复、两次解放、以及所涌现出的曾焕乾、周裕藩、刘伯华等革命烈士的相关内容;“岚岛新天”中讲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平潭开展打击反动派斗争、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开展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公民普选的人物雕塑像、各种政策文件等都见证了平潭的飞跃发展,其中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十年间先后二十次深入平潭基层,促进平潭发展的调研介绍,深刻展示了党中央对于乡村振兴与发展的关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从“平潭浪涌”中,我们看到自2009年以来至今平潭深入贯彻党中央文件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潭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批示,从“一岛”、“两窗”、“三区”的战略定位着手所开展的一系列举措。


(海坛烽火篇章)


(岚岛新天篇章)


(平潭浪涌篇章)
主题党日馆展示了平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历程,在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跨越中的身影。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方能不断前行。
三、航标 ——何为大坪村领航密码?
通过实地走访和与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民的交流,实践队认为大坪村的乡村振兴密码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四通八达的道路建设。自在总书记支持下第一条农村公路修建后,大坪村至今陆续修建了多条公路,全村道路对内对外四通八达,便利了村民外出打工经商,许多外地产业也进入大坪村,比如隧道业,入村以来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一位领头人带动周边多位共同致富。道路的修建是致富的关键,它不仅使村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全方位,多角度地增加了村民的人均收入。
2.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不仅是“方田、林网、通渠、路连”的田园化发展格局,同时根据本地土壤质量开展花生种植业,白萝卜种植,产出了一系列品质优良的农业成果,增加了市场竞争力;此外响应国家政策,对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和管理,成片耕地,采取机械化操作,解放人力物力,告别了以往一家一户单独种植的不便,节约成本,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深入挖掘的红色资源。旅游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大重要助力,作业中国革命老区,大坪村善于挖掘村中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院士故居、烈士故居等的修缮和开发开放,吸引了周边,乃至全区,全省大量的游客来此进行红色精神学习和探访;同时又建设了整个平潭综合实验区唯一且最大型的党日活动馆,不仅提供了学习革命历史和平潭振兴发展的教育基地,也成为了大坪村必打卡的文化地标。开馆至今的四万余客流量见证了大坪村的红色文明新风;同时村居等墙面上所悬挂的各种红色精神语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语录等,以及整个村里随处可见的红旗飘扬之景象,都使得大坪村成为深入发扬老区的革命精神,开展红色教育宣传的典型范例。一系列资源整合开发,不仅是全村的红色教育体现,也是大坪村的特色和文化标志之一。还记得此次走访村党支部书记时,他还正要忙着去接待另外的参访团队,也可见旅游业之发达兴旺,。
4.井然有序的乡村治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合理的规定是秩序维护的前提。在大坪村党日活动中心、文化中心前,与总书记标语一并展示的还有大坪村的具体的村规民约,共13条,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立场坚定、耕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创建乡风文明的优良习俗等等内容,深刻而具体,并声明村委村干部等需要有先锋表率作用;在有的村居上还有大坪村的家风家训家规,像曾氏家训,林氏家训等等。这些规定深入大坪村的村民心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在与村民交流中,大家都认为规定效益良好,村民皆共守相关规定,使得大坪村成了如今的先进示范村,走出了实现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发展道路。
大坪村在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的成功经验是我们所需要深入挖掘和学习的,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深入基层,实地走访,将实践所得的经验转化为内在能力,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借鉴成功经验,结合当地特色,合理提出建议,为乡村发展贡献青年学子自己的力量。

通过本次实地走访调研大坪村以及参访主题党日馆,实践队员深入了解了大坪村不断发展壮大,推进乡村建设的领航密码,以小见大,更深刻地体会了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各乡村脱贫,实现全面小康以及乡村振兴的奋斗、努力与不易;通过红色文化探访,不断学党史,悟思想,开新局,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党性修养,提高实践能力,开阔思维方式,在建党百年的时代征程上继续赓续革命精神和基因。风劲潮涌,当扬帆起航;任重道远,需快马加鞭。青春气贯长虹,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而青春与奋斗则是当代学子的满分答卷。
(文/姜立恒)
(图/姜立恒、耿旭琛、何经武、章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