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工作动态 -> 正文

微党课 | 厦门大学“扬才开讲了”第三季——“回望百年路,赶考新征程”

时间:2021-12-22 作者: 点击:

20211220日,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60余人在C104教室集中收看了厦门大学“扬才开讲了”第三季——“回望百年路,赶考新征程”主题微党课。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在《错位时空》的歌声中,百年画卷徐徐展开,我们重温了那段百年岁月,背景画面展现了百年来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歌声缓缓流淌,重新勾起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视频里展现的每一种精神都让我们深受震撼,大为感动。

首先是井冈山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角楼的灯光摇曳,在茫茫黑夜中点亮了井冈山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而正是因为信仰的力量,我们的革命先辈们才有了一往无前、战胜一切的决心和勇气,在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仁人志士们更是值得我们永远缅怀。扬才班学员介绍了张子清将军的事迹,放弃赴美留学的机会,追随毛泽东挺近井冈山,为中国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井冈山的关云长”,在受伤时把将士们送给他的珍贵的止疼物品食盐一点点攒起来,然后悄悄让护士发给其他的伤员,临危时,他对战友说,“天很快就要亮了,黑云就要散去”,顿时让人充满了希望。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的存在,我们才一步步走向了光明的未来。同时,还提到了厦门大学罗杨才同志,面对狂妄的敌人和毫无人道的反动派,罗杨才从未退缩,而是带着师生们坚决斗争,宁死不屈。

其次是长征精神,报告以《七律·长征》这首诗开启了长征精神的篇章,在长征过程中,同志们共经历了600多次重要战斗战役,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牺牲,20211022日是长征胜利8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我们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成长路上继续奋勇前行,报告讲述了陈树湘断肠明志、徐解秀半床被子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然后是抗战精神,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半年时间内,东北三省相继沦陷,被日军占领,在空前的国难下,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陈翰章将军,投笔从戎,在被敌人俘虏后,誓死不张口,丧心病狂的日寇对将军百般折磨,但陈翰章将军高呼“宁死不当亡国奴”;赵一曼烈士在掩护部队包围时腿部严重受伤,赵一曼烈士遭受了十几种酷刑,七个多小时的剧痛,在英勇就义时,牺牲时她年仅31岁。1937年,萨本栋任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为了保护学校,他带领全校师生前往长汀,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师生无一人伤亡。而如今,我们厦大学子立志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报告接着讲述了抗美援朝精神,介绍了在冰天雪地中痛失四肢的周全第、坚持三个不相信的杨根思、扛起炸药包的黄继光、在烈火中燃烧自己的邱少云;讲述了塞罕坝精神,因为全党上下的共同努力,沙漠变成了绿洲,荒草丛生变成了绿水青山,厦门大学卢昌义教授带领团队实现了厦门的“红树林”和“绿海洋”,焦念志教授全身心投入开发蓝碳资源,解决了一大能源难题,他们是厦大人的骄傲,也是厦大人学习的榜样。

最后,扬才开讲微党课在合唱《扬才之光》中落下了帷幕。主题微党课的学习让我们对各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触,也让我们深刻了解了作为青年人肩上应负的责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上一届扬才班学员,已经毕业的原研究生2019级党支部书记吴浩楠边加班边收看了本次的扬才开讲微党课。观看完后她万分感慨地说:“去年这个时候,我们也曾站在台上,眼中闪烁着‘扬才之光’,讲述着新青年的理想和信仰。如今,我已到湖南工作四个月有余,实现了从学生到选调生、从学员到实践者的转换。基层没有雕梁画栋、霓虹绚烂,大多数的时候,陪伴着我的只有远山村落,点点星火和一份份加急的材料。每当我觉得一个人很艰难、很无助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作为厦大的学生,不要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要停下‘止于至善’的脚步;作为扬才班的一员,更要有不服输的气质,用奋斗的青春,实现足下千里、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将属于自己的‘基层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之上。希望‘扬才班’越办越好,也希望母校越来越好。”

本次微党课学习不仅让同学们深入学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精神,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于校史的了解。“回望百年路,赶考新征程”,回望历史我们铭记在心,展望未来我们继往开来,不负青春不负期待,努力做一名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新青年!

(文/王惠芳  图/陈艺新 )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gjzwjy@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