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世界文化名城泉州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之际,为积极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支部文化建设的根基,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2021级党支部实践队重回泉州,在实地走访中亲近世遗,感悟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海滨邹鲁,金声玉振
7月21日,我院实践队首站来到了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泉州府孔庙(亦称文庙)。文庙基本形制为“左学右庙”,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实践队主要考察参观了大成殿,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北宋,是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正面殿前檐下有浮雕盘龙金柱两根和浮雕盘龙檐柱六根,殿顶铺黄色琉璃瓦殿宇梁架为抬梁式木构架,使用形制是古代最高的建筑规格,不仅是泉州之最,也为全国现存文庙所罕见。
“金声玉振”集众音之大成,象征孔子思想集古贤之大成。大成殿内陈列祭祀用礼器、乐器、舞器、孔孟儒家经典著作等500余件。泉州历代以来礼乐完备,重视祭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泉州重新恢复祭孔活动,成为地方传播儒学,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场所。

(大成殿内照片)
随后,实践队参观了文庙的附属建筑——祠堂群,了解泉州历代的历史名人,体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他们为泉州乃至全国人民所作的贡献。

(实践队队员们在祠堂门前合影)
牵丝弄巧,神乎其技
7月22日早,实践队一行来到了泉州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旧址——泉州木偶剧团。
提线木偶戏,古代也叫“悬丝傀儡”,因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而得名,是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的一门古老珍惜的汉族传统艺术。艺人通过提、挑、扭、拨、勾、抡、闪、摇等动作操纵,小小的木偶活灵活现表演出各种各样细腻入微的姿态动作,引人入胜。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悬丝傀儡戏生长发育的千年福地。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

(实践队队员们共同阅读木偶剧介绍书籍)
沿着木偶小巷仅几步之遥,有一家木偶书店。玻璃展柜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精致木偶,花脸雷公、独角龙、孙悟空等等......队员们惊喜地发现店里正好有两位游客在体验木偶制作,队员们也跃跃欲试。首先是给木偶头上色,用细细的笔刷勾勒出木偶千变万化的神态和炯炯目光;再用针线一丝不苟缝合木偶的衣物布料;最后再加上木偶提线,一个简易的木偶就制作完成了。

(实践队队员体验木偶制作)
据书店老板介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友好使者,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200余次出访世界五大洲70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荣获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人民友谊贡献奖”。曾应邀赴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并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人民大会堂元宵晚会、央视春晚、央视元宵晚会等重大活动中表演。这小小的人形木偶正是我们中华传统戏剧文化的缩影,它已经昂首阔步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独特的东方魅力。

(泉州非遗文化馆中展示的木偶头雕刻)
天地之交,万物大通
7月22日下午,实践队参观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是10-14世纪繁荣的亚洲海洋贸易网络东端的商贸中心,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这段辉煌的历史,给泉州留下了诸多建筑、遗址和遗物,也为泉州创造了多元共生、和谐相处的文化景观。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欣赏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了解了泉州高度发达的海上交通的形成过程和条件。从这一艘艘船只、一件件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的历史遗存身上,见证了泉州开放、多元、包容的海洋文明和城市精神,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耀眼光辉。
随后,实践队一行人前往参观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众所周知,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项,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多姿多彩,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众多类别,内涵丰富,异彩纷呈。

(实践队队员们在非遗馆前合影)
在馆内,队员们参观了惠安石雕、永春纸织画、泉州花灯等精美的手工艺品,了解到了惠安女服饰、蟳埔女、刣狮等独特的闽南民俗,欣赏到了泉州南音、高甲戏、闽南讲古等精湛的传统曲艺……

(实践队队员们参观馆内展品)
千年之前,泉州古城摇曳着“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世美景;千年之后,泉州这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仍然赓续着多元、开放、包容的传统基因,塑造着生动多彩、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情和文化面貌。通过本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感受到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激发了进一步向海外弘扬、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信心。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我们相信,优秀中华文化之花定将开遍世界。
图/文 邓施懿、吴柯颖、黄旭东、杨蔷薇、蒋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