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工作动态 -> 正文

访古城非遗,强文化自信 ——学院“翘角飞檐,访古兴漳”实践队赴漳州古城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时间:2022-08-14 作者: 点击:

7月29-30日,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翘角飞檐,访古兴漳”暑期闽南传统建筑保护实践队一行五人来到漳州市芗城区漳州古城,对古城建筑保护及非遗传承情况开展实践调研,考察漳州文庙、漳州古城记忆馆、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重要场所。

“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漳州古城,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现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是漳州这座千年古城最有价值的核心区,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古城,承载着一方文化。古城内不仅完整保存了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等三大类古民居建筑,且汇聚了木偶头雕刻、漳浦剪纸、歌仔戏、木版年画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文庙 ——道冠古今,德配天地

29日上午,实践队首先考察了漳州府文庙。文庙坐落于漳州市芗城区修文西路,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文庙坐北朝南,门南左右两方分别立着刻有“道古今”“德配天地”的木制牌坊,气势宏伟地守护着漳州文庙的神圣与庄严。木制牌坊的古朴,散发着儒家学说的亲民气息;宏伟高大的牌坊让民众生敬仰。

走进文庙,厚重古朴的气韵萦绕身畔,回廊方正,正中石台上的殿宇称大成殿,殿前立孔子塑像,队员们神色庄严,于塑像前、大成殿顶礼膜拜。大成殿内正中奉圣先师孔子神位,两侧配祀“孔门四圣”神位。大殿的一旁摆放先贤朱熹的神位,据说朱熹知漳时,曾“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周学”,前来此处“视诸生讲小学为正义”。殿中摆放着几套编钟、编磬,营造一股“诗书礼乐”的文化气氛。大成殿保留了早期闽南建筑特征红砖红瓦、燕尾屋脊,让文庙吐露着十足的本土气息队员流连其间,细细观察其建筑样式及屋檐雕塑、彩绘,感受着千年古迹所带来的深厚的历史感。

漳州古城记忆馆 ——千年古城,焕发新颜

为了解这千年古城传承与发展的历程,29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漳州古城纪念馆展馆共分为七个展厅,运用了多媒体现代视听技术,通过视频短片、全息投影、互动屏等平台,结合图文介绍及实物展品,全面展示漳州古城在城郭演变、文物古迹、非遗人文、保护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古城记忆馆的引导员向队员介绍了古城的建设过程。自2001年始,漳州市、区两级政府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的城保护原则,先后完成了香港路、台湾路的修缮工程,使历史街区环境面貌得到巨大改善,老街区重焕往日风采,再现富有闽南特色的建筑风韵。在参访印象古城厅和千年古城厅时,在漳州长大的许鸿滨临时充当起了讲解员,饶有兴趣的讲述自己记忆中的古城变迁古城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文化记忆,这些年来对古城精心的保护使得这些文化得以流传和发扬。的讲述中饱含着对家乡深厚的情感以及对闽南文化的骄傲与自豪队员们听着也十分动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能工巧匠,非遗云集

古城内非遗云集,或许一间看似不起眼的小店,都满含着文化的印记。为了更好地了解古城内的非遗文化,30上午实践队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入馆中,队员被几幅精美的剪纸吸引住了眼球,那便是漳浦剪纸。漳浦剪纸以构图丰满匀称、对称平衡、线条连贯简练、连接自然、细腻雅致著称,整个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排剪,在有限的画面中成排成排地剪,剪出很细致的毛边,要求尖如麦芒,细如发丝。这高难度技法由传统手艺人借鉴刺绣手法创造。在塑造羽毛、鳞片、花瓣时,排剪的手法丝丝入扣,栩栩如生,更添质感。西班牙籍留学生陈魏媚在一副剪纸面前久久驻足,感叹于其精雕细刻的工艺,竟能如此活灵活现的表现出人物、动物花草的风貌。

在展示馆的橱窗中,一排排惟妙惟肖、表情生动的木偶头也引起了队员们的关注。展示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向队员介绍道,漳州木偶头雕刻除刀功外,对原材料樟木的鉴别选择、涂料的配制都很有讲究雕刻一件作品至少要用两三天,若要将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刻画出来,花费的时间还要更多。这些木偶头采用了世袭的秘制涂料件作品每种色彩都要涂上数十遍,这样,木偶保存百年都不会掉色、变形。这些介绍令队员们兴趣盎然,不禁啧啧称奇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还参观了漳绣、木版年画、歌仔戏、布袋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察结束后,陈魏媚十分激动,她说:“漳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是太精致、太丰富、太有趣啦!没想到这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都聚集在这个小小的古城里,很多东西都值得我再细细品味。”蹇蛟对这次调研也很满意,她表示,自己之前在厦门就接触到了很多闽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来漳州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这些非遗文化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用心传承,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不论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闽南古厝,还是别具匠心、历久弥新的非遗技术,背后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岁月失语,唯石能言,正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构筑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长城。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新时代“中国故事讲述者”,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的学子们将从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播非遗开始,坚定文化自信,牢记个人使命,在向世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更进一步

图/杨欣、王娴、陈魏媚   文/杨欣 许鸿滨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