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第223期学术沙龙在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A104会议室成功举办。由于部分国际学生尚未返校,本次沙龙借助“腾讯会议”在线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这次沙龙我们邀请到潘超青老师,做主题为《面向留学生的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沙龙讲座。
讲座初始,潘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面向留学生进行民俗教学的缘由。潘老师谈到,民俗文化涉及面很广,相关文化教学的许多理念和方法都可以在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对语言教学以及文化推广形成有益的补充。
接着,潘老师对民俗学的概念、特点和类型做了详细介绍。潘老师结合理论讲解,以桌子的演变、饺子的来源、民间“冬至大于年”的说法、龙形象的来源等为例子,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诠释了民俗物象溯源研究的特点,使同学们对民俗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民俗文化溯源研究的基础上,潘老师强调了民俗文化的跨文化对比和海外传播的重要性,以中日两国中秋习俗的对比为例,源于祭月和秋社传统的中国中秋节庆融合了民间希求团圆的心理诉求,发展为综合性的节日;而日本的中秋习俗更多体现出农业社会庆丰收的目的。潘老师总结道,文化对比的立足点是求同存异,溯源可以找到共同的思想基础,在共同的观念基础上了解不同种族不同的表现方式。
关于民俗文化教学方式,潘老师认为可以从文化本体介绍、跨文化比较讨论和文化体验实践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需要坚持梳理源流发展、传播与文化比较、现实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最后,潘老师还以“中秋节”为例说明面向留学生进行民俗文化讲授的具体方式,并分享了相关的教学资源,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启发。最后,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张枫茹 文/李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