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第222期学术沙龙在国际中文教育/海外教育学院C104成功举办。由于还有部分国际学生尚未返校,所以本次学术讲座借助“腾讯会议”这一手段,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此次学术沙龙我们邀请到的主讲人是华文系孟繁杰副教授,主讲内容为助词“来着”来源考察。

讲座初始,孟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缘由。在我们所熟悉的黄伯荣、廖序东编著的《现代汉语》(第六版)教材中,“来着”被划定为“时间助词”,教材中还举出了具体的例子,如“你昨天上午干什么来着?”但是在我们实际的语言运用当中我们能够发现,“来着”并非都作表示时间的助词,也可以是一个表示语气的助词,如“你叫什么来着?”而且当“来着”作时间助词时,我们发现我们只能说“我昨天上午睡觉来着。”却不能说“我昨天上午睡着来着。”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发现与疑惑,孟老师查阅了与此相关已有研究成果,并指出我们想要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一个词语,最好的办法可以是对这个词语进行溯源,找到词语来源并梳理清楚发展脉络。

孟老师继续说到,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当中我们能够发现,“来着”一词的来源,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自源说,即由动词“来”演化出助词“来”,进而再演化出助词“来着”。另一种是接触说,即认为“来着”与满语有关,来源于满语的过去时态。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来着”在满汉合璧材料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认为“来着”的来源应该更倾向于接触说。

经过孟老师进一步的分析介绍,我们发现满文中有时和体的概念,“来着”既符合过去时的概念也符合正在进行的概念,且位置一般置于句末,据此我们就能够解释讲座开始时我们的疑惑。“睡着”属于瞬间动词,不能够和表示正在持续进行的概念连用,所以我们可以说“昨天上午我睡觉来着”却不能说“昨天上午我睡着来着”这样的句子。

最后,孟老师就今天的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来着”产生时间、方式、原因等来源方面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对助词“来着”的理解和运用。在提问环节,孟老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至此,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张枫茹 文/温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