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7点,学院第三场百年校庆系列讲座在“云端”如期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泉应邀作“国际中文教育的若干核心教学理念——兼谈学位论文写作”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海外教育学院潘超青教授主持,适逢学院今年的夏令营活动,学院教师及学生共300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主要从“教学信念的内涵与体现”“汉语教学信念的构成”“汉语教学信念15种例析”三个方面展开介绍。李教授首先介绍了教学信念的内涵,他认为,信念大都基于教学经验,虽然有主观色彩,但它们却都直接间接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走向与效果。因此,经验是非常宝贵的。紧接着,李教授提出每一种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都是信念的体现,教学信念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因而有探讨的必要性。

语言教学既有共性信念也有个性信念,如都要进行语言单位组合规则的教学即为共性信念,而汉语声调“唱四声”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虽然我们已经对个性化汉语教学探索了几十年,但是这种探索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大、成果不多。汉语教学信念既包括外来的,也包括本土的,海外教师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信念、理论和方法值得我们关注。

在讲座的第三个部分,李教授结合个人和学习前人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汉语二语教学的15种教学信念,包括“目标观”、“语言观”、“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语法观”、“偏误观”、“备课观”、“汉字观”、“背诵观”、“管理观”等等。
李教授认为,我们应该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教师的第一信念,把语言当做工具来教,而非视为符号系统来教。对学生,“永远不要高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不要低估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对教材,要确立“教材是语言学习的媒介和资源”“既教教材,也用教材教语言”的信念;作为教师,要力避高高在上的感觉,备课要备到“明明白白我的心”“独自备课到天明”的境界,还需要具备管理的意识和策略。
语法教学时,要有“用法就是语法”的信念,既不可“淡化语法”,也不可“大讲语法”;语音教学时,确立“一定打好语音基础”的信念,但也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策略实施”;汉字教学时,应有“终止期”,对写出来的汉字不必高标准严要求,要让学生始终保留对汉语的热爱。
在讨论“偏误观”时,李教授特别强调语言偏误是二语学习过程中的常态,要有容错的信念,“洋腔洋调”也是一种常态,应给予必要的理解和接纳。他还指出,汉语可能是最适合背诵的语言,鼓励教师可以自行编写段落让学生背诵。
除了对以上15种教学信念的剖析以外,李教授还探讨了对学位论文写作的信念,指出硕士论文一生只写一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读业界期刊上的文章。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他认为写论文其实是一个人能力训练的过程,这对以后的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李教授风趣幽默的讲授风格、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深入人心,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收益良多。

在互动提问环节,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发言,就语伴问题、汉字教学、语音教学、论文选题方向等问题向李教授进行请教,李教授给予了耐心的解答。最后,潘超青教授对此次讲座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并再一次感谢李泉教授的倾囊相授。讲座在平台留言区一句句衷心的感谢语中圆满落幕。
本次讲座是学院献礼百年校庆系列讲座活动的第三讲,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相信通过举办这种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可以不断促进学院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推动高水平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