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研究 ->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三期沙龙成功举办,潘超青主讲“宋代俳谐文化与民间文化之关系”

时间:2018-07-04 作者: 点击:

2018年6月27日晚6时30分,海外教育学院第183期学术沙龙在翔安校区坤銮楼A104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潘超青副教授主讲,主题为“宋代俳谐文化与民间文化之关系”。海外教育学院数十名国内外研究生共同参加。

讲座伊始,潘老师以两首宋词开篇,让大家感受宋代俳谐文化的特点。她分别以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和辛弃疾《卜算子·漫兴》为例,讲到其中“破帽多情却恋头”、“明日黄花蝶也愁”和“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等诙谐、幽默的词句,由此引出俳谐文化的定义:“俳,戏也。”段玉裁注:“以其戏言之谓之俳。”“谐”,《文星雕龙·谐隐篇》:“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因此,“俳”、“谐”并称,取戏谑谐趣之义。

接着,潘老师讲到,两宋时期俳谐诗文数量多,诗、词、文、赋各种文类都出现了大量俳谐作品;另外,俳谐诗文的作者也多,因而在两宋时期,俳谐文学蔚然成风。进而,潘老师系统梳理了俳谐文学的发展脉络。她讲到,俳谐文学其实从先秦《诗经》起就已出现,当时就有“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的诗句;两汉时期以文体差异造成一种诙谐的文风,如王褒的《僮约》即在严肃的文体中加以戏谑的内容,形成诙谐之感;魏晋时期,文体和风格的错位,导致俳谐文学的大量涌现;而到了唐代,以韩愈《毛颖传》、《送穷文》为代表的俳谐文学得到发展,最终在宋代得以繁荣兴旺。

随后,潘老师从宋代兴盛的市民文化出发,讲述其对俳谐文化的影响。她带领大家从《东京梦华录》、《芦浦笔记》、《梦梁录》等相关文献的记载中,还原当时俳谐表演的热闹场景。而在墓砖、绢画等文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宋杂剧在表演时的画面。宋杂剧的诙谐特色是宋代俳谐文化的重要体现,历代文人评价其为:“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大率不过谑浪调笑”等等。潘老师还以历史文献中的例子,向大家讲述宋代民间文化中的诙谐元素。从中可以看出,宋代诙谐化民间文化的影响力甚大,甚至在宫廷中也受到追捧。

最后,潘老师将当时文人面对民间文化的心态做了梳理,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精英文化观念的规约,这些文人不能接受民间俗文化,因而他们有的从理论上贬低俗趣取向,有的自我矮化或降格,以此来适应俗文化;第二类试图在雅文学的观念下寻找表现俗趣的方式,他们要么从理论上提高俳谐体作品的地位,要么在俳谐体内部寻找俗雅品格置换的可能。总而言之,当时的文人对待民间的俗文化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在问答环节,在场的研究生就宋元杂剧的文体、内容、文学史地位等,与潘老师进行了有益探讨。潘老师细致耐心的解答令在场观众印象深刻。本次讲座持续约一个半小时,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袁亮杰 图/王文杰)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