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9日晚6时30分,海外教育学院第176期学术沙龙在翔安校区坤銮楼A104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张灵芝老师主讲,题目为“数字3.0时代的国际汉语教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张姜知、数十名国内外硕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张老师从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入手,说明了“生活处于不断的变化”这样一个道理,并启示大家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要及时预见变化,追踪变化,尽快适应变化和享受变化。接着,张老师向大家介绍了“Li-Fi”一词,说明了当今世界是变动不居,关联紧密的。在网络时代,人类的学习面临着“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两个问题。张老师还借“三只打碎的花瓶”向大家介绍了互利网非线性、快节奏的生活和建构主义三大背景,引出了“互联网+”这一主题。张老师指出,“互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加完之后一切都会发生改变。互联网是刀,是斧,是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建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
接下来,张老师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五个方面展开。在“知识观”部分,她指出,在现代,知识结构已由金字塔型转变为以“我”为中心的蜘蛛网型。她引用关联主义创始人西蒙斯的观点,说明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层级结构,而是动态的网络生态。知识有硬知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软知识(个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与技能)与连接性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之分。因此,知识很难被定义。知识的五种形态变化分别为:普遍化的知识到境域化的知识、等级化的知识到类型化的知识、中立化的知识到价值化的知识、分科化的知识到综合化的知识以及累积性的知识到批判性的知识。
讲到“学习观”,张老师介绍到,“学习”也已经从1.0时代(班级授课),2.0时代(慕课)逐步向3.0时代(个性化在线学习)转变。她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舒伽特·米特拉的“墙中洞”教育实验为例,指出互联网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张老师还借用西蒙斯的观点点题:学习就是一个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连通比建构更重要。因此要经常更新我们的管道,以保持知识的时代性。她还介绍了以上三种学习模式的变化趋势,即:学校教育渐趋式微、网络教育方兴未艾以及网络学习将成主流。
在“学生观”部分,张老师从“鱼牛”的童话入手,指出在3.0时代,学生正从“接收者”转变为“建构者”。至于“课程观”,张老师讲道,课程已经从“跑道”转变为“一起跑”,存在多种可能性。而教师也正从“权威”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
张老师总结道,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已经转变为师生之间主动选择的过程,传统教与学的边界已经消除,且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持续的平等对话关系。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情境从各自不同的立场给出自己的思考,教师从此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
在之后的讨论环节,张老师针对国内外研究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此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余珂欣 图/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