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0日晚6时30分,海外教育学院第165期学术沙龙在翔安校区坤銮楼C104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林升栋教授主讲,主题为“从‘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一起读彼得•海斯勒的《江城》”。海外教育学院方环海教授出席并主持,数十名国内外硕博士研究生共同参加。
讲座伊始,林升栋教授向在场听众推荐了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他介绍说,《江城》、《寻路中国》和《甲骨文》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社会,伴随着近年来的“中国热”,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接着,林教授从“文化怪兽”、“反向自行车”、“整体视角”等文化现象入手,讲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思维的不同,而人们往往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需要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转变思维模式。林教授还向在场听众播放了一则中国广告,并从中外不同的视角加以解读,进而阐释不同文化环境中情感因素的文化差异,如个人主义文化中,指向个人的情感(如自豪)诉求更具说服力,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指向他人的情感(如移情)诉求更具说服力。
随后,林教授从彼得•海斯勒《江城》的文本出发,向听众解读其中的跨文化差异。他首先讲到了海斯勒在书中记载的“纪念长征歌咏比赛”、“政治集会和学习”等现象,以此举例说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社会运行方式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其次,林教授从书中关于“人与梯田”的描写,联想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而阐释地理环境对于当地人性格的影响。随后,林教授与现场听众共同探讨了书中关于“军训”、“评头论足”、“小镇熙熙攘攘”、“棒棒军围观”等文化现象的记载,并与在场的外国留学生就这些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此外,林教授还从“学生守则”、“宣传标语”、“教育方式”等书中记载的中国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讲述了海斯勒在中国遇到的跨文化差异与交际,并就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在场听众进行了分享。
讲座最后,林教授与在场的中外学生就其他方面的跨文化交际和价值判断等进行了互动并回答了提问。本次讲座持续近两小时,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袁亮杰 图/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