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日18:30分,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第164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2号楼C104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曾小红老师主讲,题目为:汉语国际推广视野下的古琴域外传播及其启示。国内外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沙龙。
沙龙伊始,曾老师介绍了本次沙龙选题的缘由,并用国乐艺术家方锦龙先生在《国乐大典》节目中的一段民乐表演视频吸引了在座同学的注意。首先,曾老师通过自身教学经历,向大家介绍了古琴的基本知识及其发展。她指出,古琴体现了道教、佛教合体的哲学精神和美学思想,其琴音具有“请、和、淡、雅”的特点。曾老师通过《伯牙弹琴》、《听琴图》和《林流抚琴图》等古画进一步介绍了古琴的历史及独到之处。接着,曾老师介绍了古琴发展历史中的两个重大事件——1977年8月21日被收录美国“旅行者”号太空船装载的喷金铜唱片,及2003年被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除此之外,曾老师还向大家普及了中国古代十大名琴、斫琴、琴谱的相关知识。
接下来,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古琴在日本的传播及发展。她通过“起源”、“发展推广”及“现状”三部分进行了阐述。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著作及调查后,曾老师指出,古琴在唐朝时就已经传入日本,但被当作古玩并未普及。明代,古琴开始在朱舜水的影响下,在日本传播并普及。此时的琴人主要由汉学家、僧侣、武士、医师、书法家、画家和商人组成,并集中分布于江户、京都和大阪等大城市,并被认为“是男子的世界”。目前,古琴的琴人琴舍据其师承分为两类,以武井欲生(华裔琴人)的“听风琴社”和伏见无家(日本本土琴人)为代表。二者的琴风迥然不同。日本的古琴库藏也十分丰富,集中体现为唐琴、宋琴和明琴三种。除此之外,日本的琴学文献也十分丰富和珍贵。
随后,曾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古琴在欧美的传播及发展,以时间线索分为:16、17至19世纪和20世纪以来两部分。16世纪以来,中国的瓷器大量销往欧洲。18世纪以来,中国古典戏曲和小说的西译等在古琴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古琴真正进入欧洲学者视野则在18-19世纪的移民潮中。其中,法国传教士钱德明系统描写了古琴,注意到了其文化特质,并表现出了对古琴的热爱及赞美之情。20世纪以来,随着卫仲乐、李济等中国人带琴出国留学及第二次移民潮,古琴开始在美国进一步传播。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的华裔及非华裔琴人大量涌现,他们与国内琴师的交流也日益密切。美国的学琴人群也开始不断增长。除此之外,美国大学的古琴活动和古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十分丰富。
最后,曾老师通过四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古琴在东西方传播情况的比较、人类文明的保存与传播、与对外汉语相结合的研究课题和古琴的文化滋养作用。曾老师启示大家:人类古代优秀的文化艺术可以超越时空获得新的生命,而传播是保护和传承的最佳途径之一。当古琴与本学科相结合时,我们可以从传播史研究、古琴文化和语言学(韵律节奏、汉字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古琴译名、琴歌歌词等)三方面进行探索,并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志愿者生活中注意挖掘在海外流传的中国古代文化。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曾小红老师耐心回答了硕博士生提出的问题。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余珂欣/文 王文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