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18时30分,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第162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坤銮楼C104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高清辉主讲,题目为“项目反应理论在教育测量中的应用”。
在此次沙龙中,高老师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三种测验理论:经典测验理论、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讲座一开始,高老师简单介绍了测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测量对象、测量工具、以及建构(能力)。随后,高老师介绍了经典测量的前提假设、理论基础及其优缺点。高老师指出这种测量理论的优点在于:理论方法体系相对完整;前提假设比较简单;所涉及到的数学模型以及参数的概念和估计方法易理解和掌握;标准化技术在控制测验误差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测验对被试的评价依赖于测验项目的具体组合和项目数量;第二,测验性能指标的估计依赖于被试样本;第三,被试能力与项目难度两项指标的不一致性;第四,测验误差估计的精确度不高。之后,高老师对概化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指出这种理论重在研究误差控制和整体设计两方面。
最后,高老师分别从定义、项目特征曲线、项目反应的基础模型等三个方面对项目反应理论(IRT)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这种理论又叫潜在特质理论,是为了克服经典测量理论的局限性而提出的。IRT认为被试的能力与其对某一特定项目的反应(以正确或错误反应概率表示)有某种函数关系存在,确定这种关系就是IRT的基本思想和出发点。在讲解过程中,高老师一共向大家介绍了三种基础模型,分别是:双参数正态肩形曲线模型、Logistic模型和RASCH模型。此外,高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RASCH 模型对于测试实务的意义。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高老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本次沙龙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曹婷摄影/江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