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下午4时30分,海外教育学院第161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翔安校区坤銮楼C104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的主讲人为海外教育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博士张冬菜。她的主讲题目为“佛教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海外教育学院数十名国内外硕博士生皆来参加了本次沙龙。
首先,张冬菜老师从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切入今天的主题,她强调这次沙龙主要是介绍佛教传播过程和现代西方佛教传播的情况。她依照时间轴划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先讲述释迦牟尼佛的身世、经历和传教的活动范围,以及佛教的传播-佛经的整理,分为四次结集,并且以这四次结集的代表人从善弃恶的阿育王对佛教传播的影响、阿南尊者的贡献,讲到佛教传入中国的三条路线:陆路、海路、西南陆路。
接着,第二部分她详细地说明入华后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汉时期,此一阶段佛教僧人多从西域前来,加上初入中国,传教范围有限;第二阶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扎根”阶段。这段时期佛经大量翻译,引发去印度取经的热潮;第三阶段为隋唐时期,为佛教的鼎盛时期;第四阶段为宋明时期,佛教与儒道“融合共生”,完全融入中国文化,宋明理学即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当中张老师也举出四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安室高、鸠摩罗什等做更深入的讲述。
最后,张老师又介绍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从最初的接触到西方视为异教的歧视,18世纪西方理性主义思潮兴起,提倡个宗教平等,佛教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到了现在佛教已成为亚裔移民在海外的信仰对象。佛教更成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不再局限研究领域,而是关注社会现实,成立非营利组织参与当地教育、医疗等慈善公益活动。在心理学上,佛教对西方心理学学产生影响,有了正念疗法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针对国内外研究生提出的有关“佛系”、佛教在汉语教学上的作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详细的回答。此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徐仪家图/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