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研究 -> 正文

第一百五十九期沙龙成功举办,林静夏主讲“汉语方所介词短语语序的语义制约”

时间:2017-12-04 作者: 点击:

2017年11月29日晚6时30分,海外教育学院第159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翔安校区坤銮楼C104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的主讲人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博士林静夏。她的主讲题目为“汉语方所介词短语语序的语义制约”。参加本次沙龙的还有海外教育学院教授方环海、助理教授张姜知、助理教授陈松霖、助理教授钟叡逸及海外教育学院数十名国内外硕博士研究生。

首先,林静夏老师介绍道,本研究从“层级结构”出发,认为汉语中可允许介词融合及宾语化的动后方所PP(PP即介词短语)需满足以下条件:该PP需为所修饰的事件表达“层级结果信息”。林静夏老师指出,本研究发现一共存在三种层级结果信息,即为事件添加一个闭合层级、为事件添加一个开放层级、阐释事件已有的层级信息。

紧接着,林静夏老师介绍了在层级结构基础上对方所PP的分类。她指出,前人研究尚未从层级角度分析方所PP,一般只将方所PP分为无界PP和有界PP两类,但本研究从层级结构角度将方所PP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无层级PP,如“在PP、沿(着)PP、绕(着)PP”等;第二类是“开放层级PP,如向/往/朝PP”等;第三类是闭合层级PP,如“到PP”。随后,林静夏老师又向同学们讲解了方所PP的层级属性。她说,不同层级类型的PP修饰动词时,在句法上的分布和表现也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一系列句法和语义测试来判断某个PP所蕴含的层级特征及其层级类型。此外,林静夏老师还特别讨论了“在”PP在动前动后位置的分布及限制。

最后林静夏老师对本节内容做了总结,她说,本研究针对汉语中方所PP的动前动后使用限制,从“层级结构”角度出发,指出三种层级结果信息的存在,只要方所PP表达其中一种信息,即可出现在动词后,且允许介词融合及宾语化。林静夏老师指出,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是对前人的“界化分析”的拓展,除了终点PP,也解释了方向PP及地点PP的功能及分布。这些不同的PP可以从“层级结构”这个角度得到同一系统的解释。

在随后的Q&A环节,林静夏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并与在场的老师就方所介词的相关问题及其他汉语学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马宁欣

摄影/王文杰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