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18时30分,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第156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坤銮楼C104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张姜知老师主讲,题目为:“汉语的并置与对称”。在此次沙龙中,张老师采用全英文讲解。参加此次沙龙的还有海外教育学院方环海教授,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田禹老师,以及国内外数十名硕博研究生。
讲座一开始,张老师向大家展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中文版本和英文版本。与英文版本相比,中文版本中并没有动词的出现,仅仅是几个名词的组合。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张老师提出,这样的句子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汉语中存在“并置与对称”这一特征。张老师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指出“枯藤”、“老树”、“昏鸦”这几个词排列成句,就属于“并置”,“枯藤”与“小桥”、“老树”与“流水”等就属于“对称”。
其后,张老师分别从篇章、词法和句法这三个方面对“汉语的并置与对称”这一主题进行讲解。在篇章部分,张老师提到了汉语的三个特征:排比句,对称结构和互文性。在讲解汉语中排比句和对称结构时,张老师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春》全文有个746汉字,但是却出现了17个排比句和非常多的对称结构。同时,张老师也指出,这种现象在中国古诗中比较常见,但在古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常受到批判。在词法层面,张老师分别列举了一些成语、同义语素复合词、反义语素复合词以及离合词,并提出“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起源于汉语的并置”这一观点。另外,张老师还创作了一个新名词:interchangeable compound(synonyms),指的是那些调换位置后依然成词的词。例如:替代——代替,演讲——讲演,积累——累积等。在句法部分,张老师主要从汉语中的名词谓语句和流水句这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分析,张老师得出结论:汉语的结构主要基于并置。比如:汉语结构汉语讲究意合,英语讲究形合;汉语结构松散有序,英语结构严密紧凑;汉语多并置结构,英语多从属结构;汉语关注对立统一,英语只关注统一。其后,张老师指出这种语言现象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此外,张老师还向大家展示了中国雕塑作品,并将其与西方雕塑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中西方之间的这种差异。
在之后的讨论环节,针对外国留学生提出的“‘今天星期三’和‘今天是星期三’的区别”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指出“今天是星期三”是前景句,本身就作为一个重要信息出现,其后往往不跟其它信息,而“今天星期三”是背景句,其后往往有更重要的信息。之后,方环海教授对此次讲座表示肯定,并提出一些问题:“汉语的可裂解性是否会对英语产生影响,比如可不可以,O 不OK”等。张老师针对这些问题,和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一一作答。此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曹婷 摄影/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