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18时30分,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第155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坤銮楼C104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吴琳老师主讲,讲座题目为:“词汇的上下贯通与教材编写”。参加此次沙龙的还有海外教育学院方环海教授及国内外数十名硕博研究生。
讲座伊始,吴琳老师提出“怎样看待词汇的地位”这一问题让在座的各位同学展开了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从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两个角度分别谈了词汇在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阶段的作用,大家一致认为词汇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词汇学习比语法学习更为重要。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吴琳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词汇和语法是直接影响交际的两个因素,就语言本身而言,现在流行的观点是语法是语言的框架,词汇是填充的材料,然后她指出,词汇不应该是砖块,而应该是个性十足的小方块,只有掌握了这些变化多样的小方块,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接着,吴琳老师又向大家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即“怎样才算真正地掌握了一个词”,在座的同学有的认为若能掌握词的用法、使用语境和使用频率就是掌握了一个词,也有的认为要从最基础的会读、会写两个方面判断对词的掌握程度,还有的同学认为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划分词汇的难度等级,常用的词汇要能够灵活运用,不常用的词要能够理解并读懂。另外也有同学从词汇意义、感情色彩和文化信息三个方面划分对词的掌握程度。在热烈的讨论之后吴琳老师将答案总结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方面,要能够知道词的音和形,二是内容方面要能知道词的意义,怎么用以及什么时候用。
解决了两个词汇方面的问题后,吴琳老师通过一份美国北卡班的问卷调查详细地讲解了关于词汇的搭配偏误和表达法偏误,并由此得出了相应的教学和教材编写的启示。她提出在遇到搭配偏误时要在意义和用法上加以限定或说明,使母语正迁移最大化,负迁移最小化,而表达法偏误则应该加入与表达法相关的语用信息。除此之外,教材编写要从词语译释、课后注释和教师用书三方面渗透,注意单字、译释和注释三者的结合,并且加强例子、练习和复现率。之后,吴琳老师提出了如今教材与教法的弊端,一是没有充分意识到词汇个体的特殊性,二是没有重视“字”在汉语词汇体系中的枢纽作用,呼吁大家从中改进,意识到汉语的特点和优势,以词为枢纽,编织一张组合与聚合的绵密网路,推动词汇教学的通盘建构与可持续发展。最后,吴琳老师以“里应外合,上下通气”总结了词汇教学与教材编写的正确途径。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吴琳老师认真回答了同学有关“词本位”和“字本位”教学法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对外汉语教学没有关于主题教学的教材等问题,方环海教授也参与了讨论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胡雨田 图/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