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18时30分,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第153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2号楼C104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方环海教授主讲,题目为:“影与镜:汉语研究的汉学视野”。国内外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沙龙。
讲座伊始,方教授通过生动的图片及一则相对论的相关故事引发了同学们关于“镜像”与“本体”关系的思考,指出了镜像既虚幻又真实的特点。接着,方教授以莎翁的《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一诗的四种汉译版本、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当中文遇到英文》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的学术报告《汉语不是英语》等为例,提出当两种语言相遇时,便会出现“语言的镜像”这一现象。随后,方教授从语音特征、词法特征、句法特征、文字特征四个方面,为大家逐一介绍了与印欧语相比,汉语具有的类型特征,并启发同学们注意对比分析时的研究范围。方教授以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及其著作《汉语的本质与历史》为例,提出了“西方汉学”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接下来,方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在世界语言类型序列中的汉语,及西方汉学家提出的“汉语落后论”。他借用德语、意大利语及英语的形态变化,启发同学们思考:屈折形态越复杂是否意味着语言越高级,并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接着,方教授介绍了高本汉在其著作中提到的汉语的孤立语特征及单音节特征。此外,方老师还为同学们讲解了西方汉学中基于汉语特征的二语习得模式:语言习得的“顺向归纳模式”(从具有完形意义的词汇入手)和“逆向演绎模式”(从语言的表征规则系统入手)。
在讲座的最后,方教授希望同学们在研究汉语特征时,要从语言的客观甚至主观事实出发,分析语言类型,提取语言特征,考察历史演变,探讨内在规律。汉语语言学研究作为“汉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必是中国人的“专利”。在今后的学习与教学中,大家也需要善于从所在国汉学家的研究中汲取营养。
在自由讨论环节,方教授耐心地回答了硕博生提出的有关汉语“被动句”、如何在“本土视角”和“他域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综合语和分析语的分类等相关问题。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余珂欣 图/江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