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18时30分,海外教育学院第124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2号楼A104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世圆和魏珮玲主讲,题目分别为“语言接触视角下印尼语的汉语借词研究”和“由美国东亚系课程看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博士生蓝玉茜担任主持,郑通涛院长,方环海教授及数十位海内外硕、博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本次沙龙。
王世圆的学术报告分为七个部分,首先开始的引言部分,她将印中两国历史渊源到经济文化作为研究背景做了简单介绍,之后的理论基础部分提到了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关于语言接触的一些看法,并介绍了托马森的“触变类型论”中有关接触强度的概念。随后王世圆详细介绍了印尼语言发展的历史与其中外来借词的比例,同时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国与印尼的关系。接着她又对印尼语中的汉语借词分类进行阐述,提出了不同研究者的一些观点。接下来她说明了印尼语中汉语借用词音译词到混合借词,最后到意译词的过程。最后的部分是汉语借词的动机,有借词填补词汇空缺、对中华文化认同等诸多因素。在结语部分,王世圆的观点是虽印中交流历史悠久,但印中语言接触程度不高。
魏珮玲的学术报告主要是针对美国东亚系的课程展开的调查,从学校排名,专业设置等角度选出11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我们了解到大学先修班、星谈以及语言旗舰计划的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之后,魏珮玲又对语言旗舰计划做了详细说明,对旗舰计划的课程做了简单介绍,并展示了旗舰计划开设成功较为成功的大学。随后,她提到专门的汉语课程设置的面向与主题,将语言学习进程做了梳理,认为专门的汉语教学将成为未来趋势。最后的部分是东亚系教师及毕业生访谈的整理,其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如环境就是一切、加入快乐和享受的动机、组块化理论等等。最后,魏珮玲提出文化建构模型的方向与院长进行了交流。
在自由讨论环节,院长对王世圆的观点进行了一些纠正,提出不能简单以接触强度简单判断两种语言的密切程度,并谈到由借词所揭示的一些现象如民族关系等很值得研究。院长在和魏珮玲的交谈中,提到文化不仅是观物的态度及做事的方法,还有其二者结合产生的结果,文化本身就是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观点,汉语课程设置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最后,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邹晗/文 李梦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