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研究 -> 正文

第一百零七期沙龙成功举办,魏珮玲主讲“目的语环境下的文化汉语教学”

时间:2016-06-28 作者: 点击:

2016年6月22日18时30分,海外教育学院第107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2号楼A104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台湾博士生魏珮玲主讲,题目为:“目的语环境下的文化汉语教学”。郑通涛教授、方环海教授、朱宇教授及国内外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沙龙。

魏珮玲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该论题:1、研究背景;2、文化的定义与分类;3、文化和语言融合的理论;4、文化运用在真实课堂中的案例;5、未来发展方向。首先,魏珮玲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了一个整理,并介绍了洪堡特、帕尔默、萨丕尔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理论观点。然后,她向大家介绍了文化和语言融合的几个重要理论:建构主义、可供性理论(Affordance)、符号学、体验文化教学观,并对其中的可供性理论和体验文化教学观如何切入汉语教学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魏珮玲展示了一些文化运用在真实课堂中的案例,向大家进一步介绍上述理论如何在课堂中得以阐释和运用。

自由讨论环节,郑通涛教授首先肯定了魏珮玲对文化定义的分类整理,建议她进一步确定文化在文化教学中的定义,并需要进一步说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谈到文化与语言教学,郑通涛教授指出:应当思考如何提供一个被感知的途径和方法,一个让学生感知的模式,建议罗列出如何在可供性理论下进行文化部分的教学,比如文学作品在可供性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进行具体教学。郑通涛教授对文化指导汉语教学在方法、范围、内容等方面都做了整体拓展和提升。方环海教授在点评时提出题目应为“文化汉语教学”还是“汉语文化教学”,二者有何侧重的思考,并指出文化究竟是原生的还是再生的这一问题也值得思考;关于文化的归纳整理,方环海教授指出,有些部分很难切分,比如有些精神和物质文化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建议魏珮玲再深入思考和抉择。最后,此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张静文/文 余可华/图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