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研究 -> 正文

第一百零六期沙龙成功举办,任吉特主讲"多语背景下的课堂语言输入研究"

时间:2016-06-28 作者: 点击:

多语背景下的课堂语言输入研究—以尼泊尔的初级汉语学习者为例

2016年6月21日18时30分,海外教育学院第106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2号楼A104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尼泊尔籍博士研究生任吉特主讲,题目为:“多语背景下的课堂语言输入研究—以尼泊尔的初级汉语学习者为例”。郑通涛教授、方环海教授、朱宇教授及国内外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沙龙。

任吉特首先介绍了之前的研究者关于尼泊尔汉语教学所提到的问题——学习者的“量”变化很大,但“质”变化还是很少,主要体现在缺乏本土汉语教师、缺乏适合尼泊尔教育和文化特点的教材、教学设备简陋、课外没法接触汉语等方面。接着,他提出以尼泊尔孔子学院的成年初级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尼泊尔汉语教学中初级学习者接触的汉语输入情况如何?学习者的原有语言知识如何影响课堂汉语学习?

在文献综述部分,任吉特介绍了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入加工等涉及到语言输入方面的假说以及多语言现象和影响学习多语言的因素。

接着,任吉特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具体的案例——以28位成年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的、授课教师是汉语为母语者的课堂话语分析,并通过分析学习者语言知识背景、与学习者进行访谈了解其语言输入的渠道、观察分析师生课堂互动的内容和频率等方面,最终得出如下结果:1、课堂内学习者最常见的输入来自教师;2、教师教学方法为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模式主要是翻译;3、师生互动模式为完成任务和解释;4、汉语输入依赖英语,输入有限等。

最后,任吉特还介绍了他对31位中级尼泊尔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困难点的调查结果,发现:1、学习者无法避免原有语言知识的影响;2、教师使用英语时也受到其自身母语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学习者的理解过程;3、语码转换的现象较普遍等。据此,他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应该使用简单汉语,减少媒介语的使用;2、教师应提供给学习者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3、增加常用的语言输入;4、应用学习者的原有语言知识理解输入。

在自由讨论环节,郑通涛教授首先对任吉特的研究进行点评:文献综述的部分值得肯定,说明看了很多书,但存在理论和实际研究中分析的问题有所脱节的问题,建议去找一些话语分析方面的书看,思考如何找出话语材料与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把多语环境看作一种生态环境,采用生态语言学理论的视角这一点有新意,建议进一步体现出多语环境对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可供性。方环海教授也提出了如下建议:建议了解语言的磨损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多语环境中汉语习得的偏误以及汉语习得与其它作为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等来习得的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通过任吉特的报告和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同学们都受益匪浅。最后,此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张静文/文 王世圆/图.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