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研究 -> 正文

第一百零三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罗红玲主讲“第二语言概念能力研究综述与前景分析“

时间:2016-05-23 作者: 点击:

2016年5月18日18时30分,海外教育学院第103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2号楼A104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罗红玲主讲,题目为 “第二语言概念能力研究综述与前景分析”。郑通涛教授、方环海教授及国内外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沙龙。

罗红玲首先从第二语言概念能力研究综述导入该论题,她分别介绍了Danesi的概念流利理论、Keckese &papp的共同底层概念基础假说、戴炜栋和陆国强的概念能力与概念表现、蒋楠的外语概念的形成和外语思维论点、姜孟的语言概念能力假设,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即“未积极吸收语言相对论及概念迁移的最新研究成果、缺乏跨学科研究视角”。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问题,罗红玲得出启示:语言概念能力具有语言特定性,要如何纠正二语概念迁移带来的语言偏误?如何调整、重构二语学习者的概念范畴系统?影响二语学习者概念重构的因素是否可控?概念迁移关注语言行为,重点研究习得一种语言时形成的认知模式,如何影响另一种语言的接受性和产出性使用?为此,罗红玲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构想,即重构“第二语言概念能力”系统,借用“冰山理论”,分别从表层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语言环境到深层的概念能力和学习者因素(学习策略、个体认知、个体情态)分析二语概念能力。以期解决“母语概念系统和二语概念系统有何异同?影响二语概念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二语概念能力如何量化?”等问题。

自由讨论环节,郑通涛教授首先对罗红玲的构想作了点评。他认为,二语习得过程并不仅仅以词为单位,最小的交际单位可以是一个语素甚至无声的交际行为。二语概念最好能囊括这些最小交际单位。同时,复杂动态系统视角下的二语概念能力发展模型初步设想是静态的,可用一组可变的动态的图形进行阐释。此外,方环海教授对该同学的构想也作出了点评,即概念能力是十分庞大的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找到更小的切入点加以量化,才能研究得更加深入。通过老师的点评,同学们都受益匪浅。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吴莎莎/文 江布尔/图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