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14时30分,美国富布莱特专家Ms. Lydia Chen莅临我院,为我院同学带来题为“Thoughts from a Chinese-American: Cultural Synergies and Differences”的讲座,这也是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第九十八期学术沙龙。海外教育学院数十名海内外硕、博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沙龙。
在讲座中,Ms. Lydia Chen通过艺术的比较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在艺术上的融合与不同。Ms. Lydia Chen从“Where am I from?”引入讲座话题。Ms. Chen讲到,如果中国人问她是哪儿的人,她会回答“上海宁波”,因为中国人讲究追根溯源,如果是美国人问她来自哪里,她会回答“波士顿”,因为美国人讲究个体。从一个问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回答,我们就可以看出文化上的差异。
接着Ms. Chen通过她成长的照片向大家说明自己成长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感悟,比如在一张童年时穿着粉色衣服的照片中,Ms. Chen表示自己非常不喜欢粉色衣服,但是那件粉色衣服是妈妈给她买的,中国妈妈习惯为孩子挑选衣服。一张70年代的照片,彰显了那个时代美国年轻人的追求——“追求艺术而不是钱,追求平等支付而不是工作”。在法国求学的日子让Ms.Chen感受到文化的冲击,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感到沮丧。
从小跟随父母到国外,接受着西方文化的Ms. Chen在1991年回到中国后,去了中国好几个城市,当时的她对中国人口数量感到惊讶。去上海博物馆参观时,她被宋瓷吸引,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惊讶。讲述所见所感后,Ms.Chen以“Different or Alike”为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不同的照片中展现艺术形式的异同。比如一幅宋代的画和一幅美国现代艺术的画,相同的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北京和波士顿的公共自行车文化的相似之处等等。通过对比,Ms.Chen讲到,不同文化中的相同艺术形式,常常都是既有不同,也有融合,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表现在形式上也特别明显。通常我们理解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差异是以国家、民族为起点,但是很多时候,文化的差异取决于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所以我们可以调节自己来更好地适应文化不同带来的冲击。
接着Ms.Chen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东西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比如,东方是集体主义,讲求方圆,注重人情,尊重他人,含蓄的,而对应的西方文化中常常是个人主义,讲求方正,注重公平,富于挑战,直接的。但是这些差别只是我们常见的区分,在实际中,人们分享着相同的“human values”。在“存在方式”的对比中,东方人遇到困难时,常常持中庸的态度,以土地为基础 ,尊崇自然,而西方人则努力地解决困难,寻找答案,以自我为中心。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Ms.Chen提问,例如:有同学提出,如果不了解一种文化而去欣赏一件艺术品,即使该艺术品表达的文化和自己国家的文化有相似之处,自己也是无法理解的。“文化的融合和差异是人类沟通的桥梁。”Ms.Chen表示,我们应当在跨文化交际中关注文化的融合和差异。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后婷/文 江布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