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18时30分,海外教育学院第93期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沙龙在2号楼A104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胡荣和刘黛茜主讲,题目分别为“17-19欧洲汉学汉语论著中的介词特征研究”和“两岸对外汉语教学机构词汇大纲的协同可能性分析及构想”。方环海教授及数十位海内外硕、博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本次沙龙。.
胡荣分别从研究背景、17-19世纪欧洲汉学汉语介词研究的演进以及17-19世纪欧洲汉学汉语介词特征研究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首先,她为大家介绍了其学位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介词是具有语言普遍性的语言学范畴”的观点,并介绍了拉丁语介词和汉语介词。接着,她罗列了17-19世纪欧洲汉学中13本重要的汉语语法论著,并简要介绍了其中几本论著中的介词研究,分别是卫匡国的《中国文法》(1653)、马若瑟的《汉语札记》(1728)、马礼逊的《通用汉言之法》(1815)、雷慕莎的《汉文启蒙》(1822)、萨默斯的《汉语手册》(1863)以及罗存德的《汉语语法》(1864)。然后,她分别从描写方式借鉴、内容互文性以及汉语介词的承继与发展三个方面回顾了17-19世纪欧洲汉学汉语介词的演进。最后,她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出了17-19世纪欧洲汉学汉语介词的几个特征,包括范畴特征、句法特征、语义特征以及语用特征。
接下来,另一位主讲人刘黛茜向大家展示了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构架并具体解释了这些构架的缘由及研究方法。刘黛茜在美国实习时发现,两岸在汉语教学上的词汇差异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了障碍,因此该研究可以为两岸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在研究方法上,刘黛茜使用了对比的方法,将台湾的《华语八千词》和大陆的《新HSK词表》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之前的研究相比,刘黛茜在材料选取上更具有时代性。刘黛茜认为,从当前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来看,通过对两岸对外汉语教学机构词汇大纲的分析来整合两岸的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是可能的,并且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分析了词汇大纲之后,刘黛茜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论文写作中提出的关于词汇整合的方法、原则以及对两岸汉语水平测试的构想。
在自由讨论环节,方环海教授肯定了胡荣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研究兴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同时,方教授也对刘黛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踏实的态度表示肯定,并指出该研究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还对两岸的协同创新具有深远意义。在座的同学也就报告内容与胡荣和刘黛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她们的论文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后婷、陈颖/文 张静文、宋洁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