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研究 -> 正文

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国际标准培养研究人才

时间:2014-10-20 作者: 点击:

一年的国内外高校和校内学院调研走访,半年的精心筹备,二千多份的师生调查问卷,四场全校范围的海归教师座谈,累计近四万字的各类调研报告,十场的培养方案汇报……在这串数据背后,是我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走过的历程。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同时加大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力度,今年,研究生院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核心———培养方案出发,以尊重研究生培养规律为原则,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旨在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分管研究生院工作的邬大光副校长指出:“它不仅为我校研究生的全方面发展提供强大保障,更为实现我校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厦门大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而重大的一步”。

接地气,师生话改革

2014年2月份,研究生院下发《关于修订厦门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学院启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14年可以称为厦门大学学位与研究教育改革年。”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陶涛指出。若说2014年是我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正式启动与实施的元年,那么2013年,则是精心构思、全面调研的酝酿之年。

在这一年里,研究生院调研了15所的“985”高校,深入了解各大高校的培养方案设置与改革现状,将他们的优秀经验、特色方式加入“厦大”元素进行吸收,不断完善我校的培养方案改革计划;在这一年里,研究生院深入我校23个博士生培养单位,与各学院教师座谈,了解各培养单位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在这一年里,研究生院向全校博士生与博士生导师发放了电子问卷,收集他们对于研究生学制学分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议与意见。截止2013年,我校共有获得海外学位的教师381人,其中博士337人,硕士42人,毕业于37个国家。研究生院向这些海外培养的博士、硕士发放了精心设计的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92份。

2014年,为了更好地、精准地了解师生们对于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想法,研究生院又分别组织了学生、导师的面对面座谈会。近百名海归教师加入了这场为厦大研究生制定最适合的培养方案大讨论中。他们介绍了自己所毕业的海外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学分分配、资格考试和毕业要求等,同时也为我校新一轮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建言献策。海洋与地球学院的许昆明老师建议我校加快硕士博士课程贯通进程。在法国卡昂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徐斌老师则指出,在法国高校博士生无学分要求,他希望我校减少对博士生的学分要求,有利于加大研究生课程的深度……他们的一条条建议,都为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划与详细指标设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绝不降低标准”,打造一流培养方案

“要做就做最好”,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本次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原则。本次修订,研究生院提出,要求各一级学科要参照国际和国内一流学科,分别找出国内和国际三个最好的培养方案,依据高水平原则、硕博贯通原则、一级学科原则、资源共享原则、学科交叉原则进行制定和修订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修订前,我校的361套培养方案中,只有21套方案采用按一级学科修订。以人文学院为例,现拥有全校最多的一级学科———共9个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前,各系独自为政,多是在二级学科基础上制定培养方案,有的甚至是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不同的导师分别制定自己学生的培养方案。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其他学院。几乎全校的培养方案都需要重新调整,可见改革难度之大。

在第一轮的全校培养方案汇报会上,七个只是对原有方案简单修补的学院,被要求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副校长邬大光当场表示,“我们明白各学院的难处,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专业特殊性,若是讲自己的特殊,改革就无法进行,我们必须尊重研究生培养发展规律,彻底地改。”

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全部学院顺利通过汇报。本次修订最终基本实现了以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方案数量大幅减少,由原来的361套减少到68套。

博士生学制延长,打响改革第一枪

学制在整个近几千字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仅仅几个字,甚至不到一行的表述,却决定了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时间安排。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校博士生3年学制内准时毕业率一直偏低,仅仅维持在37%左右,特别是理工医类,准时毕业率更是低于30%。而相对的,博士生四年毕业率能达到60%。

研究生院对北京大学在内的二十所高水平的“985”、“211”高校进行调研,其中有65%的高校实行或者是部分实行四年学制。在校内,研究生院向全校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发放电子问卷,收集二千多份师生们对于学制的意见。

“三年时间对许多同学而言过于紧迫,四年则相对游刃有余,让同学能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经济学院的杨莉莎认为科研时间太少,导致整个博士培养过程过于紧凑。而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陶涛认为,确定适合的学制,让学院能够合理安排博士的培养时间表,制定适合的培养方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经过半年的高校调研、校内学院走访、博士生与导师调查问卷和博士生座谈等充分酝酿,就在2014年的1月3日,我校第1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我校的博士生学制从2014级开始正式调整为4年”。由此博士生学制的改革,正式拉开了厦大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序幕。

挤干课程水分,让学生“用脚投票”

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作为主体的研究生会关注什么?在研究生院收到的二千多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研究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太多的课程挤压了科研和自学时间。

如何在减少学生所上课程数量的同时,又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是此次改革的一个难题。最终,经过对国内外高校的调研、同教学一线老师座谈沟通,研究生院从研究生的总学分要求与总体课程质量把控两方面双管齐下,对课程进行了大幅调整。

研究生院将硕士的总体学分要求由原来的31-35学分减少为22-26学分,这就意味着硕士生课程至少减掉了2门,甚至更多。

学生们要求的课程数减少了,那么课程质量如何保证呢?研究生院在提出学分减少的同时,也对我校4000多门的研究生课程进行了清查、调整,挤干课程水分,最终压缩了近52%的课程数量。经过修订,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更趋合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必修课的比例在30%以下的学科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选修课的类型与数量大大增加,并严格要求选修课选课人数未达到5人的课程取消开课,将选择的权力还给培养的主体,让学生“用脚投票”,选择课程的去留。

同时,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减少学生选课的随意性,我校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让导师来指导学生选课。每个博士生都有导师为其“量身定制”私人的培养计划,在确保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构建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地保留。

纵横贯通,共享课程

“课程共享”这个词,在高等教育界已经流行很久了,但是真正实现课程的全面共享,仍是高校的一大难题。在厦大,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不少学院固守硕博和专业界限,让很多的硕士生“望博兴叹”,跨学院共享课程更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共享。而“纵横贯通”———纵向打通硕博课程,横向实现跨学院课程共享,这次也成为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一大主题。副校长邬大光表示,“这次改革要集中优势,用厦大最优的资源给需要的学院、学生开设课程,实现课程的全方面共享。”

修订中,各学院经过多次沟通与艰难磨合,终于在课程共享这块达成了共识。经过本轮修订,我校共有20个学科方案设置了跨院课程,完成了横向贯通的目标,这是我校在打破学院、学科之间的封闭状态,强化多学科交叉培养方面迈出了重要而关键的一步。

而在纵向硕博贯通方面,学院的老师们顾虑重重:如果硕博课程打通后,那么他们的开课量必然有所减少,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量地完成。为了消除老师们的顾虑,研究生院与相关部门磋商,根据培养方案的改革,适当调整老师的工作量核定方式。修订后,我校纵向的硕博课程全面贯通的学院从修订前的3个增加至17个,全校硕博贯通课程达到1666门,占培养方案课程总门数的86%。

强化科研导向,加大培养环节监控

“深入以科研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我们就必须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自主科研时间,而不是用开课‘管住’学生。”在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陶涛看来,研究生需要更多的学术科研锻炼,需要接收到更多的社会前沿信息。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课内课外“下足功夫”,只有加大对培养环节的监控力度,细化研究生的培养环节设置,给予学生来自更多方面地培养,才能真正让他们实现全方面地发展与提升。

如果说挤干课程水分,加大课程共享,是对培养方案进行的减法运算,那么在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就是加法运算的灵活组合。

一套完整全面的培养流程管理,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来说至关重要。为此,研究生院在对国内高校相应环节进行调研,听取海归教师关于国外高校设置情况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培养环节设置,新增设了包括学术讲座、中期考核、文献综述和科研报告、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要求,并增加了其他培养环节的学分设置,以提高学生与教师对其的重视度。

改革在路上

“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同学们真正做到用脚投票”,“以生为本”,在十场的培养方案汇报会上,副校长邬大光不厌其烦地强调这几句话。如何让制定培养方案的学院真正做到这几点,在他看来是本次培养方案修订成功的关键所在。参照国内外一流大学设置培养方案,延长博士生的学制,减少研究生的修课学分,重组优化教学资源、共享课程……这些举措的背后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以生为本,制定出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案。

“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已经完成,而如何将培养方案落实,则是研究生院长期的工作。”在研究生院陈工副院长看来,修订工作的完成,这既是一次结束,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方案再好,也只是方案,”只有将其贯彻下去,百分之百地执行下去,才是真正地落地了。相应配套的信息化平台搭建,新的一轮课程库的整合,教师的工作量核定方式调整……这一切都预示着,厦门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仍在路上。

(研究生院)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oecbgs@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