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学研究 -> 正文

第六届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时间:2014-11-22 作者: 点击:

11月22-23日,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和中国人类学学会主办,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承办,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六届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Evolutionary Linguistics)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海外教育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人类学学会秘书长邓晓华教授主持,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郑通涛教授致欢迎辞。

郑通涛教授在致辞中对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厦门大学及海外教育学院的发展情况,对能承办此次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深感荣幸,并真挚地希望各位嘉宾以此次研讨会为交流平台,共同推进演化语言学的发展。

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美国及爱沙尼亚的40余名知名学者参加,其中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王士元院士(William S-Y. WANG,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曾志朗院士(Ovid J. L. Tzeng,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联合大学校长、原台湾地区“教育部”部长),Paul Kay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邹嘉彦院士(Benjamin K. Tsou,比利时皇家海外科学院院士、香港教育学院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总监)等分别在大会上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演化语言学是近年来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极具活力的新兴学科,它以多学科合作为主要特点,主要关注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这两大核心问题。在国际学术界,演化语言学已成为许多学科通力协作的热门课题。

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也积极汇入语言演化研究的大潮之中,中国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独特的文字系统、中国境内语言间纷繁复杂的接触关系都成为研究语言演化规律的宝贵材料,中国语言演化研究将为语言的普遍演化规律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在广州成功举办了首届会议,此后又分别在天津、上海、北京和香港成功举办四届,极大的推动了演化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今年,厦门大学以其立足内地、面向海峡的独特地理优势,荣幸承办第六届会议,积极推进中国语言学与国际语言学界的沟通与交流,促进跨学科合作,将中国演化语言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据悉,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的语言、中国语言的演化与中国人群的演化、中国语言的演化与考古学的证据、语言的横向传递与纵向传递、语言与大脑、汉语的祖先和其它语言相关研究等。会议特邀主题报告主要内容有:①会议名誉主席王士元院士题为“语言复杂性和人类复杂性”的主题报告以与人类语言与族群演化相关的FOX-P2基因和mtDNA为例,介绍了语言与人群演化研究的最新进展,揭示出跨学科合作在研究语言复杂性和人类独特性问题上展现出来的强大作用。②曾志朗院士的报告“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neurocercuitries in the reading brains across different writing systems”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不同语言使用者在阅读时的神经成像和文字成像程度,从脑神经的角度解释人类对文字、语音和语义的处理机制。③Paul Kay院士对颜色词、亲属称谓词和水果的名称三个词汇域的信息量和简洁性进行了分析,推翻了乔姆斯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可能会变成一种附带现象”的观点,鲜明的提出“语言就是为完美交际而设计的”,重新定义了交际在语言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④邹嘉彦院士的报告“语言传承与非物质文化基因”将语言系统与生物基因系统进行类比,由汉字出发探寻附注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文化基因。

友情链接

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主楼群二号楼)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102

电子邮件:oec@xmu.edu.cn(招生) gjzwjy@xmu.edu.cn(办公室) 网站:http://oec.xmu.edu.cn/

电话: +86 (0)592 2186211 传真: +86 (0)592 20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