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3日至15日,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承办。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的近130位语言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围绕汉语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应用研究、古汉语研究、语言理论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赵金铭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前副会长陆俭明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沈家煊研究员先后致辞。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张美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暨南大学中文系邵敬敏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王洪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研究员、河北大学文学院张安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邢向东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石锋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宋柔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部王云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张博教授、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分别作了大会报告。
会议期间,中国语言学会召开了理事会,审批通过了64名新会员的入会申请,讨论了理事会换届工作,并就罗常培语言学奖评奖过程及结果、中国语言学会章程的修订、会员信息重新登记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申办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等事宜交换了意见。
会议期间与会会员就中国语言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候选人进行了无记名投票。
闭幕式上,沈家煊会长宣布了第二届罗常培语言学奖评奖结果,罗常培语言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领导以及罗常培语言学奖发起人罗慎仪教授向获奖者代表颁奖。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方梅做了学会秘书处工作汇报,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承办方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王珏教授也做了发言。
年会期间,还举行了《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发布会。
年会论文将在会后遴选收入《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七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附:参会论文目录(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蔡英杰 也谈古汉语“有/无+以VP”及其相关结构
曹志耘 王莉宁 汉语方言平去声的全次浊分调现象
陈 一 梁晓玲 表类同的“也”“同样”“还是”的异序并用
陈淑梅 现代汉语副词“才”和“就”同现句式的主观小量分析
陈玉东 带“呢”句子的韵律特征分析
储小旵 徽州契约文书字词札记四则
崔山佳 “是/自”加三身代词历时与共时考察
崔晓芳 夏 军 从生成词库理论看“NP一下”构式的语义解读
方 梅 话语标记:语用化及其韵律表现
顾介鑫 杨亦鸣 李诗译 高 鹏 陈士校
合成复合词:由词法还是由句法得来?——在线认知视角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郭 彤 构式理论与中古汉语处置式论元结构探究
郭沈青 刘夏君 方言接触与层次融合——以镇安城关话为个案
何继军 “有.专名+VP”构式中“有”的话题标记功能及去话题化研究
洪 帅 敦煌诗歌新义的衍生方式探析
侯瑞芬 现代汉语中的“不XX”三字组及词典处理
华建光 《左传》古注疏篇章零形回指歧解例探析
华玉明 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及其特点
黄健秦 “空间量—物量”范畴与汉语存现句
黄劲伟 “X的X,Y的Y”构式的形、动二分格局及其理据探究
黄理兵 认知模型中的“是”字句语义
黄小干 蔡伟萍 庄晓林 林志明 莫凤仪 黄奕晴
IPA(国际语音协会)元音系统在语言音素直角坐标系中的数学建模及其在语音定量与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黄怡辛 怀集(下坊)粤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
姬新新 “V+了+时量成分+(的)+N”中“的”的隐现规律
姜跟兄 土族语民和方言和互助方言的语音比较
姜晓芳 也论汉语南方方言中的成音节鼻音
金立鑫 于秀金 普通话形容词用“的”与“很”的统一解释
孔品淑 知、照系字在宋代语料中的例外演变
李冬梅 谈副词“还”的“量少”义
李建强 《不空羂索》咒语菩提流志二译本译音比较研究
李润生 同语素词语族的词义关系与系统特征
李无未 《翻切简可篇》对《李氏音鉴》“节要”和“简易图示”
李先银 话语否定标记“真是”
李宇明 语言生活与语言规划
梁 敢 壮语“幸亏”的词汇化特点及其历史层次
梁晓玲 东北官话中的几个显赫范畴
林华东 当前中国语言学科面临的挑战与突围路径——创新语言学科建设,提升语言学影响力
林华勇 卢妙丹 粤西粤语小称的形式和功能
刘禀诚 新闻标题的方所成分与介词隐现
刘鸿雁 试论战国早中期楚方言之、脂、支三部的分合
刘慧娟 汉语等级添加算子的语义解释
刘敬林 邵 倩 不是“助词”“词缀”,而是泛义动词——“V取”之“取”的用法和意义
刘丽萍 空主语与汉语截省句
刘祥柏 次浊声母今读阴调与超音系发声
柳建钰 字书字料库中字料标注若干问题刍议
卢烈红 “相亲”考辨
罗福腾 胶辽官话尖团音的现状与时代层次
罗荣华 赣方言被动标记“讨”研究
罗自群 怒苏语的形容词重叠式
骆健飞 汉语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韵律形态研究
马 彪 张利红 冯 莉 “N+的+V”结构及“V”的词类问题考察研究
马庆株 试谈中国人姓名的拼写
祁 峰 汉语疑问焦点的多层面分析
祁艳红 汉语有标条件复句的表述功能
邵敬敏 论汉语形容词重叠与变量的关系
沈家煊 形式类的分与合
沈建民 刘 敏 西汉联绵词音韵研究
施春宏 从泰式华文用词特点看华文社区词问题
石 锋 探索语调之谜:汉语语气语调的韵律特征
史金生 话题标记“就”的来源及演变机制
税昌锡 “事件”和“事态”——兼说汉语动词的事态结构
司富珍 汉语并列结构基础生成的两种方式
宋 柔 汉语篇章广义话题结构的语言现象及其认知意义
宋作艳 功用属性对名词词义的影响
苏宝荣 马英新 “动+名”偏正式复合词的结构义研究
孙德金 现代汉语书面语“给A以B”结构的考察
孙文访 “是”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地图
覃金嫦 龙山(靛房)汉语中源自土家语的后置词
唐七元 广西粤语平话匣母的语音类型与历史层次
唐依力 “好像”的多功能形式分析及其话语标记化
田小琳 李 斐 马毛朋 编纂与修订词典的大中华视野
田志军 《客法词典》所反映的嘉应(梅县)客话音系及其百年演变
汪化云 黄孝方言的处置句
汪银峰 域外汉籍“燕行录”所见康乾时期语言的使用
王 珏 语气词的功能模式
王 宁 论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王弘宇 对外汉语教材儿化的读写问题
王洪君 多音节名性复合词的词法结构与节律结构再探——以“纸张粉碎机”“碎纸机”为例
王怀榕 茶洞语和汉语的同源词探析
王继红 全称量化限定词“所有”的形成及相关问题
王晓辉 从构式观和浮现观看习语构式——以程度评价构式“X没的说”为例
王月婷 关于“败坏”类动词清浊变读之语法意义、语法范畴的再讨论
王云路 论双音词的同步构词
魏德胜 以西北屯戍简牍证扬雄《方言》中若干“关西”词语
魏钢强 浊音和“浊流”共同作用下的吴语音系
魏兆惠 清代北京话的副词“满”及其来源考察
吴 松 流行词语“无所谓”的语义指向和语用功能
吴继章 河北方言的中“副+名”
吴长安 “V双+N双”结构类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武玉芳 范晓林 晋方言人称代词“人家”的类型学研究
夏 军 基于约束的汉语“程度副词+形容词+数量词语”构式分析
夏俐萍 中古全浊声母清化的顺序——普适规则与个别规则
肖娅曼 《诗经》联绵词与复合词声母结构迥异的发现及其浑沌语言观解释
邢 欣 郭 安 前指附加语的语义指向与句法合并
邢向东 陕北、内蒙古晋语中“来”表商请语气的用法及其来源
颜力涛 汉语被字句中的预期偏离问题
叶 狂 把字句的还原问题
应学凤 动宾倒置复合词生成的语义语用制约
于 东 汉语复杂科技术语的语义解读
于 琴 徐州m�0�7-kɑ式反切语初探
袁健惠 上古汉语回指代词宾语类受事话题句的衰落及其原因
张 博 汉语并合造词法及其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张 黎 袁 萍 汉语口语话语标记成分统计分析
张 文 古汉语“V+之+N”结构研究
张 旭 汉语名量词中的“质—量”语义连续统——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看汉语名量词
张 雁 词化过程中的类型强迫
张安生 甘青河湟方言的比较句——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视角
张美兰 从词汇角度看清末汉语从南方官话到北京官话的变化
张美霞 “对着”的虚化过程及其句法属性
张民权 《蒙古字韵》编撰与近代官话史问题
张其昀 补证“宾雀”源自古籍句读之误
张邱林 偏标“比”字句
张雪平 河南舞阳方言完成体的表达式及使用限制
张豫峰 从中介语看“连”字句及其否定句式的习得偏误和教学策略
张云秋 普通话儿童认识情态量级的早期习得
赵葵欣 试论助动词“得(děi)”的来源
赵日新 绩溪方言的达成体标记“一”
赵晓丽 “NP+好+V”的构式语义探究
郑定欧 从“词汇—语法”的视角谈汉语动词分类
仲林林 上古至中古及物动词及其宾语的变化
周玟慧 从中古常用词更替看南北异同——以饮食相关词为例
朱艳华 载瓦语的被动表述
宗守云 说主观估约量构式“V+上+数量结构”
(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