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至13日,由东亚汉学研究学会、厦门大学、西北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共同主办的“东亚汉学研究学会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暨首届新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隆重召开。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院长郑通涛教授、东亚汉学研究学会会长连清吉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教授、东亚汉学研究学会秘书长杨晓安教授以及来自中外3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会上,厦门大学郑通涛教授做了“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协同创新”的主题报告,呼吁学界在东亚汉学研究与中国本土汉学研究这样一个交流对话平台上,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及其在东亚乃至世界传播的途径、方式和影响。
本届研讨会持续2天,共设13场主题研讨,还特别设置了两岸博士生论坛。会议从传统汉学到新汉学,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既延续了前几届的学术传统,又与时俱进地将新汉学这一研究纳入到东亚汉学研究视野,成为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
当代新汉学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各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日益频繁而循序发展起来的,它几乎涉及所有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领域。当前,新汉学研究的重要性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认识与认可。各类机构组织为此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尤其是侨办等机构在新汉学研究上(新侨研究方面)的大力推动更是促进了新汉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自身文化及思想史背景密不可分,因而新汉学与传统汉学研究之间无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传统汉学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深入研究,为新汉学研究奠定了深厚的根基,而新汉学研究也将为传统汉学研究的拓展增添活力。在可预期的未来,传统汉学和新汉学这两种汉学形态必然会再演进中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又在日趋融合中创造出能够融通两种模式的汉学形态。因此,会议对于丰富和繁荣东亚汉学研究和推动中国学术研究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