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是一个共同体。写序跋做书评,是这个共同体的特有交往、特别学务,也是学术批评的一种表现方式
近20年来,我的学生有书出版,多会邀我做序,这也是为师者“继续教育”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相长”的一种体现。我也曾为不少学术朋友做序,给了我相互切磋学艺的机会。甚至也应邀为周清海、于根元、田小琳、王绍新、费锦昌、周庆生等师辈的著作写序。儒家文化讲究尊卑有序。在我的意念里,为同辈、晚辈做序较为自然,而为师辈做序,总有一种“懵越”尊卑序位之感,但现实中却也盛情难却,可视作特殊的“命题作文”。将这些序文收集缀编起来,竟有150余篇,颇出意料。邢福义、陈章太、陆俭明三位师长和胡建华、郭熙两位学友,还有国际知名的语言政策学家斯波斯基,也曾为我的著作做序,谆谆言教,时时复诵,为显示学术交往的全貌,也作为附录收入本集。这些序言,记录着我与师友们的深厚情谊。师生学缘近乎血缘,为学生的著作做序充盈着幸福,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思想的新进步,可以丈量学生的新开拓,当然也可以觅得导师的旧学新影。为师友做序是幸运的,作为“第一读者”,可以静下心来读一部即将出版的新著,那是心与心的对话,是深邃的学术交流。师友多少年的心血智慧,旬余便被我掠”为己有,说“幸运”一点也不为过。2005年以来,国家语委陆续组织编写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等皮书,我年年为“绿皮书”做序也时为其他皮书做序,自以为是“学术职责”。皮书已经发展为九个品种有绿皮书、白皮书、蓝皮书、黄皮书,有京穗沪、大湾区等地方皮书还有语言服务的领域皮书。年年编纂皮书如同年年植树,十余载已蔚然成林,为皮书做序,就是为这片语言生活的林地洒水施肥。这些序言,也是从一个方面记录着我的学术轨迹。150余篇序言150余种著作,有着广阔的学术涉及面。每篇序言,我都会就相关话题做些阐发,谈“第一读者”的读后感。这些“读后感”,有些再做深入研究生发为论文发表,而多数则仍是一些思想片段,保留在各个序言中。学术的意义也在于传播。就学术思想的传播而言,序言的好处是可以将片段所思迅速成文,附丽于著作即时刊行。但是,序言在学术传播上也有其短。很多所序之作没有进入知网,而现在学人对于知网的依赖达到了极致,没有进入知网的文献很难得到使用。而且所序著作因发行量、再版情况、所属专业等多种限制,许多序言都不能方便地为学人阅读与使用。将这些序言结集呈现,再行出版,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要把这些序言汇集起来,很不容易。感谢田列朋、唐培兰、朱海平、吴艳、高莉五位,在我提供的一些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做学问训练出来的查找文献的本事,四处搜寻,再转换文本,校对整理。还细心联系所序著作的作者,麻烦他们提供或确认相关资料,得到慷慨授权。其中的耐心与劳作,也体现着学术共同体的奉献精神。学问,一需学二需问。问者,既问人又问己。只问己曰“独学”,独学无友,则孤陋、则寡闻。在整理本序言集的过程中,再重读当年之序文,回顾做序之过程,深感做序是“问人”亦“问己”的活动,读师友之论,即是问人;因师友之论而有所思、有所得,即是问己。仅为此,我也要感谢邀我做序的师友们!因为你们,而使我少些孤陋,多些见闻!